
资料图:大型苏绣《富春[注: 富春乡-鄄城县富春乡地处鄄城县城南郊,辖17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3.4万人,4.2万亩耕地,临(清)商(丘)公路纵贯全境,]山居图》合璧卷的局部。
大型苏绣《富春山居图》合璧卷16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首发式。这是该作品在今年2月绣制完成后第一次公开展出。
《富春山居图》合璧卷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领衔创作。姚建萍表示,温总理在去年两会上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提及希望把分藏于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为一体”,并发出“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一场景冲击了她的心,她因此下决心要用苏绣艺术再现650多年前《富春山居图》原作的辉煌。
姚建萍介绍,为重温黄公望[注: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另一说他是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富春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当年的创作历程,她和创作团队先后三次重走富春江,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为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黄公望的披麻皴画法,姚建萍首创“细乱针法”来绣制古山水画,多种针法融合在一起进行灵活多变的有机组合。丝理走势方法在仿绣古山水画上也是首次,出色地表现了《富春山居图》古朴简约、韵味十足的效果。
姚建萍告诉记者,在绣制中也遇到很多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障碍。由于丝线的光彩很亮,导致作品绣成后会大面积反光,这破坏了原作的古朴风格。她与创作团队经过反复摸索和无数次的试验,首次创造出新型的“压光绣”,终于克服难题,再现出原作的古朴风貌。
今年6月1日,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与台北故宫所藏《无用师卷》合璧展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