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者:于丹热至少让人们…
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
还鱼于水:文学生态中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
论科举文化与中国古代文…
水流域视角的中国古代文…
三重缘:诗与书法及华文…
探析从课时分配看《中国…
浅论中国史学文化中的人…
最新热门    
 
人文学者眼中的大学路向——读叶隽《大学的精神尺度》

时间:2011-9-6 18:48:20  来源:不详

读叶隽的《大学的精神尺度》,我有种久违了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其实,对于大学之道的思考与论争由来已久。19世纪中叶,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明确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强调大学应以教学为中心,这是西方学者研究高等教育的开端。而洪堡等人在改革柏林大学的实践中开始倡导应以大学为“研究中心”,发展知识的研究与传授知识的教学并重,其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影响深远。二战之后,大学教育在世界各地开始蓬勃发展,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突显。在这期间,许多学者对大学的理念与精神有了新的见解。哈佛大学校长德[注: 长德(995年二月二十二日至999年一月十三日)是日本的年号之一,指的是正历之后、长保之前,995年到998年这段期间。]里克·博克呼吁“走出象牙塔”,并论述了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所在;而赫钦斯却对大学职业教育的使命有着深切的忧虑,他认为这已经严重地损坏了大学作为独立思考中心这一更为深刻且重要的使命;克拉克·科尔则在其《大学的功用》一书的序言中毫不避讳地嘲笑纽曼那套观念的落伍,他指出现代大学的特征在于多元性,即具有多个目标、多个权力中心、多个灵魂,其“多元巨型大学”这一概念享誉世界高教圈……前人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探索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其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正是因为这样,大学之道的真义才得以在风云变幻的时空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地思索其理性和运行逻辑的时候,已经不期而至了。大学的浮躁功利与非理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问题,所谓的象牙塔在一拨接一拨的“扩招热”、“建新校区热”、“合并热”、“升格热”、“更名热”中迷失特色,迷失精神。本书重拾大学的理念和精神这一“老掉牙”的话题来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诚如作者所言:“保持一块相对的净土,保持一群能够‘袖手谈心性’、钻研学问的读书人,保持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保持他们对于抽象问题、学理问[注: 官名。元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为布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