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文学者眼中的大学路向…
中日韩学者研讨构建东亚…
中外专家学者武威研讨西…
肖鹰:学者的本色
80余位专家学者研讨“当…
《孟子章句》与“以意逆…
学者三人谈:关于大学生…
社科院学者用温情和敬意…
中日学者共同研讨中日民…
最新热门    
 
学者:于丹热至少让人们更加关注经典

时间:2011-9-6 18:49:34  来源:不详
核心提示 
  对于《论语》,目前有三种读法——学者读《论语》、于丹读《论语》、普通读者读《论语》。
  于丹解读《论语》,用一种令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对公众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焦虑的问题给出答案,进行心理纾解,迎合了普通读者消费经典的需求,起到了心灵鸡汤的作用,这是于丹热产生的重要原因。
  于丹就像站在一个雄伟宫殿入口处的介绍员,“当参观者感受到古老建筑的雄奇之美,叹为观止的时候,谁还会记得门口的介绍员呢? ”
  在经典阅读淡出公众的阅读生活的同时,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于丹的《〈论语〉心得》、当年明月的《明朝那[注: 朝(Zhū)那(nuó):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宁夏固原东南。]些事儿》却让已经很热的国学热一次次升温。
  普通大众热捧的同时,专家学者对此却多有批评之声。那么,这种对经典和正史进行通俗化解释的图书,是对经典阅读的有力推动,还是一种误导呢?
  为此,记者近日专访了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先生。
  人不能只活在当下所以经典不可不读
  本报记者在对多位普通读者的采访中发现,大多数成年人的经典阅读都是在求学阶段,出于学习写作、考试、写论文这些实用性的目的而读。工作之后所读的书大多是休闲式的,“一年到头读不了几本经典”。经典在他们心目中是严肃的、艰涩的、枯燥的,所以敬而远之。
  刘兵认为,经典作品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存留下来的,人们普遍认为有较高文化价值、可以在不同时期回过头来反复读的核心读物。经典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内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如当代作品那样贴近现实。而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可能也使读者对经典作品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如果承认人不能只活在当下,那么经典就不可回避。经典作品是构成文化传统积累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尚有要求的人,必须要读经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倡导民众读经典。
  记者在对畅销书排行榜的统计中发现,平均每百本畅销书中,只有7.5%是公认的经典作品。这样一个比例,是正常的吗?
  刘兵说,要求一个人的阅读本本都是经典,这不现实。读书有不同的功能,既有启迪心灵、增长智慧的作用,也可以是供人开心的休闲方式。两者之间的比例,因人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偏好而各有不同。同时,流行作品中也会有一部分在未来成为经典,所以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也是必需的。正常的阅读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满足和服从于读者当下文化消费的需求;二是通过对经典的阅读获得一个整体的提升。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不能偏食。谁也不可能只吃有营养的东西,但是吃的东西一点营养也没有同样不行。爱吃顺口的是人的正常心理,但为了健康着想,也应该听听父母、长辈和营养专家的意见,即使不那么顺口也必须吃。
  对于丹热不必义愤填膺
  如何看待于丹热、易中天热,包括《明朝那些事儿》的受追捧,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让严肃的经典作品和正史媚俗了,曲解了经典的原意,是文化没落的表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他们的解说,让那些对经典没有了解或者不感兴趣的普通公众对经典和历史有所了解,或者进而产生了关注和阅读的兴趣,有积极意义。
  刘兵认为,后一种观点基本可以成立,对于丹热不必义愤填膺。正如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