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9月9日 秋收起义 侵华日…
毛泽东语言魅力源于深厚…
9月6日 毛泽东赠柳亚子…
当“亲历者”遭遇“追寻…
毛泽东的“补课式读书”…
7月20日 康有为在加拿大…
艰难与辉煌:《毛泽东选…
【艰难与辉煌】中国现代…
毛泽东力荐王稼祥
7月11日 郑和始下西洋 …
最新热门    
 
毛泽东的教书岁月

时间:2011-9-16 12:54:03  来源:不详
 

    在国运的起伏中,20世纪初的中国青年以担负民族责任的方式完成了最起码的现代政治启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那段“围墙”消失了,课堂的教与学总归会延伸到社会议题。毛泽东重视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使学习的过程始终能够得到社会的滋养,保持活泼的生机,而学习的成果也就能够回馈社会,不落于空谈。他的这一思想由来已久,在《讲堂录》里曾记有这样的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912月,毛泽东在设想他的新学校实验时,认为学校现有的手工课虽然陶冶心思,但多是非生产性的,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与社会之实际不相一致,结果是学生不谙熟社会,社会亦嫌恶学生。

 

    毛泽东从通盘的社会改进的角度,强调学生尤其要通过接触实际的生产生活以了解农村,因为学生多散布于农村,毕业后若能顺利地进入农村发挥作用,十分有利于提高地方的治理水平。在担任附小主事期间,他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一师”附小设置了园艺、畜牧、印刷等实习课,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种菜、养殖,印制信纸、信封、作业本,既增进了对社会生产的了解,又提高了生活能力。毛泽东身体力行,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师生亲密无间,其乐融融。在毛泽东的大教育观中,学校与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学生出学校入社会,若社会之分子无知识……则学生在学校所得之知识与之枘凿,其结果亦只有两途:或为所融化,或与之分张。从来之柔懦奸邪,皆前一种之结果。从来之隐士,皆后一种之结果。”他进而提出:“但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与社会,所谓举中而遗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毛泽东早期文稿》,409页。)这些至今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

 

毛泽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