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重庆首次开放文物库房 …
《亲历辛亥革命》一书北…
评:端午节为何还祭祀?…
中苏破镜重圆亲历记:谈…
亲历者回忆新中国第一代…
网友抢收“贴吧豆” 争…
昂贵电影院不再“亲民”…
纪录片《海豚湾》:拍片…
鲁迅何曾当“酒保”?
别把“校长”当“厅级”
最新热门    
 
当“亲历者”遭遇“追寻者”——读《追寻历史的真相:毛泽东与鲁迅》

时间:2011-09-01 21:48:10  来源:不详

一段时间以来,五十多年前毛泽东[注: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曾用名:二十八画生、李德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与罗稷南关于“要是鲁迅[注: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的对话“打动现实的兴趣”,引发了不小的“波澜”,或以后辈视角叙述“前人事迹”,或以亲聆身份回忆“亲历过往”,或以学术思路追寻“历史真相”。今年4月由上海[注: 上海市-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追寻历史的真相:毛泽东与鲁迅》(以下简称《追寻》),似可看成是这场风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对比此前轰动一时的说法:“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著者秋石先生(原名贺金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通过多方考证,基本认定毛泽东当时的说法应该是:“依我看,依鲁迅的性格,即使坐进了班房,他也还是要说要写的。”相信读者不难从中解读出前后迥异的情感基调和语义内涵。

 

    只是,同一场“毛罗对话”,内容并不复杂,亲历者仍有健在,结果却为何会如此大相径庭呢?

 

    相异的观点主张常常来自不同的认知态度和言说方式。关于历史的认知和书写向来既有史家所主张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有文人所提倡的“遥体人情,悬想事势”的诗性风格。《追寻》中,秋石正是从质疑亲历者对“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