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传承与创新”中冰诗歌…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
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拯救国画?艺术需要传承…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
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举…
后人访谈:最好的纪念是…
正确认识“非遗”的文化…
畅游三孔修习六艺 曲阜…
国学传承,形式主义要不…
最新热门    
 
非遗传承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

时间:2011-11-11 12:03:10  来源:不详
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原生性,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认为,尽管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对民间美术进行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都可视为文明[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作为国家级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随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随意创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的文化事项不同,它是历史的产物,它的最珍贵之处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原汁原味地保护好这些饱含民族文化DN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对于我们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方面,都将[注: 都将 拼音: 解释: 1.唐五代禁军统兵官名。-doujiang]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呢?


  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也就是说,人们从不将它看成是“历史”的一部分,而是将它看成是“现实”的一部分。其实,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以“正在进行时”的活态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但从本质上说,它又确实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的“文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物”。文物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就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能随意改动,改了同样不再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文物”,以至于传承人在改,政府在改,专家学者也在改。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真文物”改成了“假文物”,把“真遗产”改成了“伪遗产”。结果是不保护还好,越保护问题越多。 


  那么,作为传承人,究竟应该怎样做?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还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在许多人看来,如果只强调原汁原味的传承,就意味着社会将不再继续发展,民间美术就会永远停留在原点裹足不前;如果刻意强调创新,顾及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进步,民间艺术将不会再有历史认识价值。这些宝贵的文物,就会因我们的无知而彻底葬送在我们手中。显然,如果将这两项重任都放到一个人身上,他都会无法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因为这是一对“鱼”与“熊掌”般的矛盾,是无法承受之重。但如果我们对社会进行必要的分工,将“保护”与“创新”这对看似矛盾的任务分给不同的人来做,将鱼与熊掌分给不同的人来吃,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认为,一个社会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