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热烈庆祝第二届“国学杯…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功…
百年西泠守望者陈振濂 …
国学新著《君子之道》首…
记住鲁迅,还原鲁迅,传…
专家给“国学热”泼凉水…
西安700师生诵读国学经…
郭世佑:国粹其实是国渣…
郭世佑:国粹其实是国渣…
东方品格能救世? 郭世佑…
最新热门    
 
国学传承,形式主义要不得

时间:2011-10-3 10:43:24  来源:不详

  新学期伊始,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中心小学百名新生齐聚操场,由老师领读,齐声朗诵《弟子规》。孩子们身穿学校自制的简易汉服[注: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玄领、青衫、白裳,一次性纸杯簪一支竹筷当作发冠系于头上,颇有些古代士子范儿。然而,此举并未赢得激赏,倒是这DIY的古装造型引发网友戏谑,被人笑称为“读书顶个杯具”。

  念得一脸认真的孩子何其无辜,然网友的嘲笑确也事出有因。细究这身“古装”,确有“杯具”之处。古人三四岁称垂髫,八九岁称总角,十五岁称志学,二十岁方成人,束发佩冠,称弱冠。这百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过垂髫之年,离成人尚远,何以戴发冠?笔者谈的并非“国学”,亦非“经典”,而是古人起居行止的常识,连常识都不甚明了的教师,又如何给学生传授经典?如此传道授业,徒有形式、内容空洞,哗众取宠之余,经义[注: 简介经义jīngyì【Confucian classics argumentation】∶经籍的义理明经义谙雅故。——清·袁枚《祭妹文》【one imperial examination course]何在?

  笔者深切理解校方的良苦用心,诵古文、穿古装,无非是要赋予经典诵读过程一种历史氛围与仪式感,以此唤起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但把孩子扮成如此模样,营造的是何年何月的历史感、举行的又是何种仪式?一次性纸杯与竹筷的发冠之下,他们扮演的是谁,这场演出最终被铭记的会是什么,被遗忘的又是什么?

  时人诵读古代经典并非单纯为了模仿古人,而是立足当下,令祖先的智慧得以承续,以期在现实语境下生成新的意义。古装与历史的距离很远,古人读书席地而坐,写字以刀刻竹,皆因当时社会生产条件自然而为之,今读古人书而必效法古人之形貌,就未免显得不自然;对不适于当下的古代服饰倒要亦步亦趋,而经典中适用于任何时代的精神内涵却没记住,这恐怕并非教学之正途。自国学热兴起以来,日常生活乃至学术研究[注: 孙武兵法初探序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克劳塞维茨曾指出;战争不是神物,战争是发展的科学,余窃以为以兵圣孙武为代表的中国兵学思想文化无疑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典范;同时又],追逐“古风”者不少,殊不知“古风”并非古代风格,而是古朴的民风,应如孔孟不求名利,如老庄不假雕饰,如隐者向山林寻求宁静,如哲人向内心叩问真理。往往形式易学,而真正的历史情怀难解。还原古代场景、服饰未尝不可,教师令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乐也无可厚非,但自身应对古风、经典有所领悟,何者当先,孰为轻重主次,如果像时下大量低劣的古装“穿越”片那般臆想捏造古代情境、装扮演员,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具体到《弟子规》的教学,这是清人依据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训编写的儿童启蒙教材,以条令形式呈现,并无生动具体的情节示范,亦非声情并茂的循循善诱,多为观念指引与行为规范,堪比今天的《小学生守则》。它比《三字经》更为抽象,一年级的小学生朗读、背诵也未必能领会其中意思。而诵读的仪式性再度降低了《弟子规》深入渗透学生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