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请为乡村“文化之痛”做…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一个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
顾钧:陈衡哲与《中国文…
《数字图书馆概论》:文…
古老藏文化尝试走出“珍…
河南省文化界专家为创新…
余光中谈中华文化载体困…
最新热门    
 
文化推动造词游戏:网络“文体”为何流行

时间:2011-11-17 11:50:52  来源:不详
但为何看似简单、充满戏谑调侃意味的网络文体,能在当下赢得网民的好感呢? 


  整体来看,“在改革开放30多年和勃兴的新媒体影响之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告诉记者,这种文化土壤孕育出当前的两种文化态度——一是开放与多元,随着经济基础[注: 经济基础是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名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转型和社会结构分化,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觉性增强,文化的生长空间扩大,多样文化共存互补;二是新颖和简显,网民使用新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记录新生活、评价社会现象,通过“新”语言、“新”行为引发关注,“我新故我在”成为文化常态,而快速求新往往会导致简单和浅显。 


  “今天的社会生活变化如此之快,几乎每天都有令人抓狂或者雷人的事件发生,人们面对这些社会事件往往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表达出来?不如采用现成的句式,来个旧瓶装新酒”,黄集伟说,再加上微博、微信、手机、iPad等传播平台与介质的“煽风点火”,让网络文体更加迅速地传播开来。 


  的确,若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文体拆解来看,其各自又代表了不同群体及愿望诉求。“蓝精灵体”,指向伴随动画片《蓝精灵》成长的一代人的怀旧情绪;“咆哮体”,指向在社会快速变化中被压抑的情绪;而以“亲”字打头、充满了甜腻示好味道的“淘宝体”,则反衬出商业[注: 是一种有组织的为顾客提供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一种经营性行为。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社会之下,人们对与陌生人建立温暖可信关系的渴望。 


  “就像唐诗[注: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每逢佳节倍思亲’能够流传千年一样,不论什么语言形式,只要能够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就会被广为接受并传播开来。”黄集伟说。 


  戏谑之外,留下什么 


  细究这些网络文体,你会发现除了发泄和表达不满,其最终价值也许不过是博君一笑。“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承载文化的容器,同时具有审美和娱乐的潜能。当人类还在为生存挣扎时,语言或许主要是用来交际,一旦衣食无忧,需要更多精神层面追求的时候,语言的娱乐功能就会彰显出来”,侯敏从语言学的角度给出解释。 


  若将网络文体置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网络”之上,其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则会更加清晰。从去年开始,微博的引进无疑将国人的网络世界推入新的纪元。微博的传播方式、140个字的体例要求以及使用人群,一笔一笔勾勒出网络文体的模样——用恶搞、拼贴、挪用和戏仿的方式,消解原有的意义,重建新意义,或者干脆就无意义。 


  也许,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血液”,让网络文体的应用更易惹来非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