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武昌:城与人——读方方…
谁说项羽不读书 曾著有…
赵畅:从一些教师“不读…
不读《水浒》
读不读,为何读,读什么…
高深:“才子”不读书
不读李贺
不读《世说新语》
要么不读要么全文读 余…
不读庄子
最新热门    
 
不读方志

时间:2012-1-8 20:36:08  来源:不详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古人搜集资料的大概。今天各地的史志办,大有章学诚的遗意,工作不可谓不辛苦,员额不可谓不多,为什么编出的新志,大不耐看呢?我想,地方志的撰者,是非常重要的。明代的县志,往往不如清代的,因为清代的优秀学者,许多以撰写地方志为个人的盛事,这些人学识高,修的志自然出色,而在明代,大学者参予其事的少,县里只好请当地的儒士,如果这是一位饱学之士,算这县里人运气好,可惜这样的运气并不总有,执笔的往往是半通不通的塾师,每日坐在那里东抄西抄,骗些猪头肉吃了事。

在章学诚的设想中,志科把资料积攒起来后,“访能文学而通史裁者,笔削以为成书。”这一点之重要,他可能并没意识到。如今的新志,鲜有这么做的,都是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各掌一门,凑齐成书,名之曰集体编辑,所以我们在志中看不到个人的意见,看不到历史感,看不到作者的用心。集体撰述的书,我还没见过一本好的,不只是方志如此。唯盼将来能有一人执笔的新志,宁偏而有益,远胜于正而无当。

县里的地方志办公室,我有幸见识过一次。办公地点,是在政府楼中最偏的角落,连门上的牌子,似乎也比别的办公室显得小些(其实是一样大小),里面的工作人员,谦恭多礼,他们的设备家具,大多破旧,很像别的部门用过不要了,掷到这里。据他们讲,每年的经费,实不敷用,骑着自行车,到各处搜罗资料,要赔着笑脸,对方还不一定搭理。也许这并不是普遍的情况吧。

这些工作人员,很可同情,辛苦自不必说,修志时也做不了主,万事决于上意。这也苦了我们读者,旧志不好读,也不宜得,很少有新版的,往往得到极难使用的图书馆里,才能见到。新志呢,又是如此这般。那怎么办?不读也罢。

(刀尔登:六十年代生人,北大中[注: 大中 (国号): 大理国由高升泰掌权时所改的国号。 大中 (年号): 唐朝唐宣宗李忱的年号(847年─859年)、唐懿宗李漼即位后沿用不改(859年—860年)。]文系出身,做过行政、研究、编辑等工作。)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