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华简”证实:古文《…
展示京剧的风采——《北…
我心中的浙大中文系——…
从方言来研究两汉语言 …
《北京京剧百科全书》出…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编纂《巴蜀全书》 促进…
何怀宏《渐行渐远渐无书…
有用 有趣 有价值——央…
最新热门    
 
《尚书》真伪之争引思考 该如何走出疑古

时间:2012-1-11 17:14:27  来源:不详

近日,伴随“清华简”第二批研究成果的发布,一则名为《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被证实确系伪书》的新闻在微博广泛流传,引发热议。其实,对于关注“清华简”的人来说,这算是“旧闻”了。只不过文中“确系伪书”及“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的说法,比较此前的谨慎推断,相当于给传世古文《尚书》的真伪之公案下了最终判决书。

有人质疑此判,认为二《尚书》可能分属不同传承统绪,有人怀疑“清华简”之真伪,但当前尚未有足够有力的反驳。笔者无意纠缠其结论的“真伪”,而更关注此判对学术走向的影响。毕竟近年来,许多学者正积极思考并试图解决由古文《尚书》之真伪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能否走出“疑古”?如何走出“疑古”?

“清华简”虽来历不明,但基本可以确定竹简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其《尚书》内容代表秦“焚书”以前的写本遗存。而被怀疑证伪的“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所依据的版本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58篇《尚书》(题孔安国传),是比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多出的25篇古文《尚书》。

对于这25篇的真伪问题,自北宋以来就存在讨论。清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囊括前说,在朱熹以迄梅赜等人的辨伪方法和考证成果之基础上,共举128条证据以证古文《尚书》是魏晋间某人的作伪。该著发表以来,有黄宗羲与之作序、钱大昕给他作传,又有两朝皇帝予以盛赞、纪晓岚为其定案,还有姚际恒[注: 姚际恒(1647-约1715)字立方,号首源。安徽人,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曾从事《九静通论》的撰述,越十四年而成。于《书》辩证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伪,]、惠栋、程延祚、崔述等人继此补证……,这在“疑古”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事件。

一方面,学界自此几乎认定古文《尚书》为伪书(即便存在诸如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之类的异声);另一方面,阎氏藉此奠定了清代考证学的治学路数。他不仅被江藩列为清代汉学家之第一人,还被梁启超誉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更影响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辨派”的治学命运:正如周予同所说的“继承今文学的思想体系,采用古文学的治学方法,接受宋学的怀疑精神,而使中国的史学完全脱离经学而独立”,他们对清人的考证方法和辨伪结论多有取鉴、发挥,开创了全面怀疑古文经学的新时代,改变了传统古典学的面貌。

当时余嘉锡、刘咸炘等人即已针对这股全面疑古之风进行了反驳,介绍先秦古书的著述与传播通例,强调辨明宗旨、体例为先,时事、词气之考次之,警惕考证太密、诬真为伪。七十年代[注: 七十年代”是指一个世纪的第7个十年。现在特指20世纪70年代。在七十年代,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多极化正式形成。]以来出土、入购的大量竹简、帛书,为人们研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