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华简”证实:古文《…
展示京剧的风采——《北…
我心中的浙大中文系——…
从方言来研究两汉语言 …
《北京京剧百科全书》出…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编纂《巴蜀全书》 促进…
何怀宏《渐行渐远渐无书…
有用 有趣 有价值——央…
最新热门    
 
《尚书》真伪之争引思考 该如何走出疑古

时间:2012-1-11 17:14:27  来源:不详
究古书体例及流传规律提供了珍贵证据,也往往验证了余、刘等人的观点。不仅如此,与古文《尚书》一样自宋以来就被质疑为伪,并在20世纪初几被断定为伪的儒家古籍如《孔子家语》,在七十年代出土的西汉文献、九十年代上博入购的战国楚竹书中,都找到了可相对应的文字。类似情况的还有子书《孙子兵法[注: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文子》、《鶡冠子》等,证明“疑古”思潮中的许多“证伪”是不正确的。这些都鼓舞了当今学者积极反思“疑古”,基于古书通例重新构建考察的方法论。

“清华简”虽确认古文《尚书》为伪,但证伪者也强调这并不否认伪古文《尚书》的历史价值。史学大家陈寅恪曾说:“真伪者,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定伪材料之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中国古代史[注: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之材料,如儒家及诸子等经典,皆非一时代一作者之产物。……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时之所作,而不知以纵贯之眼光,视为一种学术之丛书,或一宗传灯之语录,而龂龂致辩于其横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学之通识所致。”

陈寅恪是从史学通识的角度,来提醒学者勿纠结于“真伪”这一相对问题,以更好地运用史料。这实际上也是古人对待疑似伪书的理性态度,《四库全书[注: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82年3月12日,]总目》论《孔子家语》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他们跳出“真伪”的框框,更注重其文之所据,学之所本。

有人说,“学术的目的是求真,它反对并会最终揭露任何意图、任何形式的造假作伪。”然而,证伪乃是作为一种为学功夫而不可视为为学依归;辨别古书真伪的目的,应是为了获取至于善、美的真学问。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要在抱存“圣人之志”,坚持阅读三代两汉之书数年之后,达到“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的境界。辨伪非为证古书之伪而证之,乃是为了能通达古人之文、古人之思、古人之志,必须区分黑白,务去陈言。真伪本身亦非止境,因古书尚有“正而不至焉者”。也就是说,即便古书为真,其中未尽善尽美处,仍当疑而辨之,别而去之。这种“疑古”,于信古好学之徒而言,是极有必要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