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从两种“红楼续书”说起
试析从两首同题诗看韩愈…
学者谈中国崛起:从两首…
古文两则注释辨疑
从两首诗看清初文人的幻…
最新热门    
 
从两则对联解读“述而不作”

时间:2012-1-17 11:25:49  来源:不详
在《我的学术总结》中说:“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家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注: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几个大哲学家。他们是门门通,门门精。”

  这如胡适汉学“不让乾嘉”,又有常春藤盟校的7年训练,最后才在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运动中把知识和智慧、传统和创新完美结合。所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说:“那些追随胡子(胡适)前进而力有‘不及’者,则往往变成一些新遗老,完全忘记了‘圣者时者也’的古训。另一种追随胡适而‘过之’的人则又流于浮薄。谈大问题,学问不够,谈小问题,体验不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3页)

  二是“作”要“事实”和“决策”相结合。

  2011年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我们想到“钱学森之问”。其渊源是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中国文联八大上说:“去年,我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规划,他说过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你讲的我都赞成,但是,我想的是,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我们拓宽视野,随即想到了“杰出人才”军事将领和法典制定者拿破仑,发现他把“事实”和“决策”恰当结合。穆沙拉夫的《在火线上》中说:“拿破仑说过,三分之二的决策是基于学习、分析、计算、事实和数据,而另外三分之一的决策则如同在黑暗中跳跃,取决于直觉,任何扩大这三分之一的人都太过冲动,而任何扩大那三分之二的人都不够果断,也成不了领导。”(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327页)

  如今,我们国学的重要内容如新清史在美国、西域学在日本和丝绸学在德国生根发芽。这说明我们不但“作”没有做好,连“述”也很欠缺,令人不禁扼腕叹息。这更说明了我们“既述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责任编辑: 小奔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