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学者:少林寺为何要上市…
学者:中国舞蹈经历了漫…
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文化“…
学者的素质
学者:张娜拉圈钱属常态…
中美学者发现最古老恐爪…
学者研究显示:当年美英…
学者:无创新、不懂营销…
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
最新热门    
 
学者谈中国崛起:从两首歌看中国人告别悲情历史

时间:2009-12-21 10:45: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崛起:文化的力量与修为

  ——访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1990年代以来,在关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及文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正在举办的北京社会科学学术月·2009学术前沿论坛上,张颐武教授的大会演讲不时被与会听众的阵阵掌声打断。这位语速极快的少壮派学者,以其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分析阐释,让“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宏大主题,很轻松地融入人们的思考之中。《思想者》近日采访了张颐武教授。

  从两首歌看中国人告别悲情历史

  《思想者》:你在演讲中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速成长在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从弱者的文化向强者的文化转变的奇迹。你特别谈到了两首歌的产生背景,这两首歌是如何反映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历史变迁呢?能具体说明吗?

  张颐武:我讲的两首歌,一首是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合唱的《我和你》,另一首是刘欢16年前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唱的主题曲《千万次地问》。那时候只有一个刘欢,这时候《我和你》有两个人。1993年那个时候,一些人对中国还没有信心,那个电视剧描写了一个中国大提琴手跑到纽约,他在中国做大提琴手没有希望,到纽约他成了一个小老板,但是他失掉了自己的感情……看那个片头,你会发现展现的是纽约灿烂的夜景。《千万次地问》讲的其实是中国人和西方的关系。所以——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time and time again,you ask me,问我,到底爱不爱你,time and time again,Iaskmyself,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

  后面有两句很重要:“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这个感慨其实包含着很深的悲凉的感觉,你会发现刘欢沙哑的声音唱出那个时代的中国;但是今天你会发现还是刘欢在唱,但是他旁边有一个英国的大歌手莎拉·布莱曼,这个歌唱道——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平等的对话,互相之间是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人已经平等地站在这个“大球”上面,他不是自己在唱我怎么样?而是我和你有回忆地来唱。

  这样一个变化,说明了中国的崛起所具有的历史含义——告别了20世纪中国的悲情历史,所以我们就会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正在融入全球化,也在改变世界的面貌。这是全球化历史中间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思想者》:你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国正在融入全球化的这个最重要现象有什么特点?

  张颐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速成长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这个现象里面有几个重要的特点:外部的全球化,内部的市场化,中国的十几亿人民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奇迹,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或者美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个大发展阶段,才能比肩的这样大规模的发展奇迹,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贫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这个共识大家已经开始形成。而中国崩溃论和威胁论已经宣告失灵,所以中国的崛起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事实,这是21世纪新的历史事实。

  从此,中国发生了两个大的跨越:第一是中国人民告别贫困,第二就是“脱第三世界”。中国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匮乏文化向丰裕文化、从弱者的文化向强者的文化转变已经开始形成。

  由三幅画说中国人的精神转变

  《思想者》:你在演讲中还提到了三幅画,说它们构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改变。您这么讲很直观,但会不会有点图解政治的味道?您能具体讲讲这三幅画包涵的历史深意吗?

  张颐武:不会的。如同每一次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进步,都会派生和衍生出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而文化现象一定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深层的意识。

  1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