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志清:谒嵩阳书院
冯立:蕲春黄侃故居考察…
2010人无信不立:汪晖曹…
李 立:传统文化与影视…
“最危险女人”胡舒立:…
北齐王志高造像河南武陟…
最新热门    
 
王志立:读学记,遥想大师风采

时间:2012-2-15 9:09:40  来源:不详

为什么大师总是成群出现?成群出现的大师凋零后又难再现?说起这个话题,总让人不胜感慨。上世纪的头三十年,那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现在大学里的一些学科就与他们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他们奠定了伟大的开端,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注: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等之于现代文学,胡适、冯友兰等之于中国哲学史,汤用彤等之于佛教史;有些传统学科经过他们进入到一个崭新境界,像陈垣、陈寅[注: 中国游泳运动员,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主攻200米蝶泳,曾进入世锦赛该项目决赛,成绩仅次于吴鹏。中国乃至亚洲男子200米蝶泳的顶尖高手,多次夺得大型比赛金牌。]恪、吕思勉、钱穆等之于史学,像章太炎、黄侃等之于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干的小学,像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等之于新儒学……他们在学问上的成就,固然与当时中西学术传统的交流会通有关,如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吴宓、钱钟书等人,都有留学的背景,其中一些人留学时间还颇长,求学范围也不局限于一国和一个学术领地,但无一例外的,他们又都有很深的中国传统学问训练的背景,更不用说那些没有留过洋、靠着旧有读书方法学有所成的大师们。葛兆光说得好,他说:“研究社会史的学者常常记住了那句古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研究学术史的学者也应该记住另一句古话‘三代承风,方称世家’,那种彬彬学者的气局与素养是在整个社会充满翰墨书香的氛围里几代‘熏染’下逐渐形成的,破坏一种传统也许在几年十几年里可以一下子成功,但是造就一种传统却也许一代几代里也不能见效”。

 

  因此,了解这些大师们读书治学的取向和方法,对于接续我们曾经有过的优秀传统,使得这些传统在与马克思[注: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义和西方学术传统碰撞融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学术大家、理论大家,无疑很有帮助。著名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蒙文通有个比方说得很贴切,他认为:“做学问必选一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