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周国平:幸福需有强大精…
杨坚平:潮州木雕的“学…
马致平:传统书店亟待转…
徐雁平:《翁心存日记》…
葛水平:喜欢那些和时间…
对话·聚焦教育公平:为…
周国平:哲学难解困惑 …
邓小平:“问数字”、“…
周和平:国图拟成立典籍…
刘金平:周敦颐对儒学的…
最新热门    
 
吴永平:许广平为巴金打抱不平

时间:2012-2-28 11:52:21  来源:不详

在国家图书馆查阅旧报刊,意外地在1947年3月2日《时代日报》“文化版”上读到署名“记者”的一篇记录稿,题为《所谓“鲁门弟子”——许广平先生的谈话》,文章不长,全录如下:

 

    现在文艺工作者中间,在相互批判的时候,时常喜欢把鲁迅[注: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先生提出来,不管是善意的或牵强的,因此替自己辩解也好,或有时会说某人是“鲁门弟子”也好,其实在鲁迅本身之外,也许无意中加了主观的成分了。这是完全错误的,鲁迅先生活着时决没有什么“门”“帮”“党”的活动存在。人们只要认为鲁迅先生的文艺路线是正确的,先生当然不拒绝他走同样的路,这完全是个人的思想和自己的选择,而鲁迅先生是始终走他为人生的道路的。

 

    只要不是敌人,帮闲,或者是笑里藏刀的帮凶,都应该团结起来。要是有人抱守成见以为谁是“鲁门弟子”或不是,非但使鲁迅死后的责任越负越重,而且把中国的新文艺局限于一个人身上,使大家往牛角尖里钻,也未必是妥当的。目前迫切需要把整个文艺界澄清一下,抛弃这种拘泥成见。

 

    鲁迅先生是对事而不是对人的,你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