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东方一绝”300年民间…
非遗面临知识产权纠纷 …
2000余件湖北非遗藏身斗…
“非遗”品牌如何维权
非遗传承人做出中国最大…
六旬老人制牌坊欲申请非…
非遗与资本对接 滑县木…
亚太非遗国际培训中心在…
甘肃东乡民族走街串巷的…
非遗传承急需后来人 很…
最新热门    
 
非遗岂能胡改造 请地方政府放过文化遗产吧

时间:2012-4-21 12:51:58  来源:不详

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通常都是以“正在进行时”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因此,人们很少将[注: 少将是军队的军衔,中将以下准将/大校以上的一级,在没有准将的国家中,少将为将官中最低一级。根据国家不同,少将为将官中的第三级或第四级。]它们视为“文物”。其实,就非遗的本质而言,它与文物一样,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在今天的残留。不同的是,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历史”。由于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所以人们将其作为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保护起来。

但是,在中国非遗保护界,有些人从不把非遗当成“文物”,不但政府改,专家改,就连传承人也在改。政府不是传承人,也根本不知道真的非遗是个什么样,一旦看中,便要“做大”、“做强”,对非遗实施全面改造。可改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把真文物改成了假文物,把真遗产改成了伪遗产。

为什么会出现越演越烈的“改编热”?

首先,“改编热”的出现说明我们在观念上出了问题。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也不能例外。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实际在理念上已经出了问题。我们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非遗的最大价值是其历史认识价值,因而,这种变化对于非遗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保护非遗并不是让非遗发展,而是让非遗尽量保持不变。这一点尽管很难做到,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上升到“被”保护的层面,目的就是将它放置在一个相对封闭但又不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系统中,既不让它受到太多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让它过快过猛的发展、变化,又得让它上承雨露,下接地气,并以鲜活的状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一观念如不尽早建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难逃脱保护性破坏的厄运。

其次,“改编热”的出现说明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出了问题。在某些人看来,评价一个非遗项目的好与坏,关键看项目规模如何?艺术化、专业化程度如何?而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通过专家彻头彻尾的改造。其结果只能是根据专家的特长与喜好,将山梆子戏改成京剧,将侗族大歌改成美声唱法,将传统庙会改造成现代[注: 时间名词欧美所指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后1936年(1936 AD) - 公元后1968年(1968 AD)[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现今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特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现今这个时期;有时也指]集会。其实,我们评价作为民间的非遗产品,看重的不是其专业化程度,而是它能否代表一方传统,能否成为认识一方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