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东方一绝”300年民间…
非遗面临知识产权纠纷 …
2000余件湖北非遗藏身斗…
“非遗”品牌如何维权
非遗传承人做出中国最大…
六旬老人制牌坊欲申请非…
非遗与资本对接 滑县木…
亚太非遗国际培训中心在…
甘肃东乡民族走街串巷的…
非遗传承急需后来人 很…
最新热门    
 
非遗岂能胡改造 请地方政府放过文化遗产吧

时间:2012-4-21 12:51:58  来源:不详
史的重要窗口,是否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如果我们在评价体系上出了问题,很多非遗项目都会因规模化程度、专业化程度不“达标”而被施以好心的改造,而改造的结果,只能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失去原有滋味和固有本色。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不遭破坏,重新研讨非遗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其三,“改编热”的出现说明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出了问题。在许多官员的观念中,所谓“保护”,就是让遗产经过他们的手,变得更酷、更炫、更好,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只能是改编,改编,再改编,其结果也必然是越改越假,越改越糟。一位为非遗保护立下过“卓著战功”的部门负责人曾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可为什么我们一旦将它们请进庙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倒变色走味?不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了呢?说到底,都是“改编”惹的祸。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反对的“改编热”,特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所进行的改编或改造,至于那些仅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自己创作源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新文学[注: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新艺术之二度创作者,由于并未伤及非遗本身,创新作品也不属非遗,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苑利)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