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分疏与聚合:近代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时间:2012-4-30 20:26:52  来源:不详
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也日趋清晰;到20世纪初,“七科分学”、“八科分学”等方案提出,如1902年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分立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七大学科30个科目,学术分科日趋细化。随着学术分科的发展,一批专家型的现代学人成长起来。

 

    二、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中还经历了“四合”,包括知识结构上的古今中西融合,社会角色上的重合,以学会、结社为形式的学界聚合,与民众、社会运动的结合。

 

    现代学人专业领域日趋狭窄,但在西学东渐、现代知识奔涌而来的背景下,又展示出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整合趋势。他们有着接纳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宽阔的文化胸襟,有着打通古今与中西的明澈的文化自觉。蔡元培于1916年底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主张兼容古今、新旧之学;首任校长严复早前亦曾提出过“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的思想。清华大学也是如此,何兆武先生曾将“清华学派”的精神归结为“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提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国学丛刊序》)的学术观,他自己学贯中西,被梁启超先生赞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刚从传统士大夫转身的现代学人,对自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身份想象与过渡社会形态的角色定位,处在徘徊彷徨、依违两可之间,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重合、摇摆、多变的。他们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又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驱,扛起了继承与创新、解构传统与建构现代性的双重使命,于是就有了如胡适身上所体现的“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离奇组合。他们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两相牵挂、左冲右突,或如康有为“喜以经术作政论”,成了蹩脚的经学家与失败的政治家;或如章太炎、章士钊等边干革命边谈国学,成了“有学问的革命家”;或如梁启超在政论家、政府阁员、学问家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对从政、治学都心向往之;或如胡适先声明“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才过两年就“悔诺”而热衷政治,“一只脚已踏上东街,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