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
5月11日 冼星海诞辰 《…
美女教授走红百家讲坛:…
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还先…
北大展出40位著名学者手…
隋炀帝荒淫好色是谣传?…
北大教授钱理群:大学正…
刘根生:“教授给本科生…
祝鸿熹教授从教五十五周…
最新热门    
 
北大教授张颐武: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依赖文艺

时间:2012-5-22 12:17:18  来源:不详
  张颐武:另一方面,就是在大众文化中的体现。大众的状况,比如情绪、思想、生活方式等等一直都在改变,前现代与现代不同,过去和今天不同,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大众文化要保持持久的活力,也需要更加灵活的方式。过去喜闻乐见的,今天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所以需要紧跟社会发展,时代变化的脉搏,让人们保持对大众文化的兴趣,促进大众文化的积极方面的发挥。
  大众文化的改变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今天的大众文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变化?
  张颐武:近几年来,中国传媒业乃至中国社会的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互联网时代,在一个小村庄发生的事情也许很快会爆炸成为全国性的新闻。而经济发展[注: 概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造成的全国化则表现在三四线城市或西部地区的飞速发展上。一个小人物突然就会扮演一个非常大的角色,一个小村庄的事情就变成了全球主流媒体议程设置里面的关键问题。
  北京晨报:那么,在文化、文艺中如何体现这种变化?
  张颐武:这就需要了解当今社会的特点,从社会现实出发,掌握社会的动态,适应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社会的、生活的、技术的等等,这都是需要学习和认识的。也是文化能够为基层民众服务、获得基层民众喜欢的前提。
  四个变化四个跨越
  北京晨报:具体来说,这种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颐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传播正面临着四个“跨”的变化,首先是“跨平台”,原来的平台都是以纸媒、电视媒体、电子媒体为中心,而现在媒体议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媒体互联网决定。网络对日常生活的改变越来越明显,不论是网络购物还是网络社交,都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媒体跨平台怎么去做,怎么去应对成为传统媒体遇到最大问题。
  其次是“跨群体”。互联网增进互相了解,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加剧了冲突和矛盾。它造成了很多新的群体裂痕,比如精英和草根、贫与富……企业的公关成本,政府机关的公关成本都在极大地增加。第三个是“跨代际”。80后、90后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第一代,未来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会非常巨大。这也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结构,从而造成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整个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未来首先是由年轻人发动的。第四个是“跨文化”。中国的价值观究竟怎样去阐释?怎么样跨文化地把我们的价值观,把我们的诉求,把中国人在一百年的民族奋斗中间产生的价值,传统中国的价值融合进来进行合理地阐释,让人去接受,也是一个挑战。
  从走转改了解国情世情
  北京晨报:今天,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传媒来说,又如何体现文艺服务的根本原则?
  张颐武: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登上社会的舞台,一线媒体的从业人员中,80后,90后越来越多,特别是新媒体中,普遍年轻化。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因为时代的原因,可能对国情的复杂性、历史的艰难性的了解都不足。因此,他们需要从工作中一步步了解到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世界。目前,我国新闻战线在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实也正是让这些年轻的从业者一步步认识中国、认识世界。也只有真正全面地认识了国情世情,才能更有责任感,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
  北京晨报:对于国情、世情,应该如何认识?
  张颐武: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地认识国情世情。对于国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