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南澳Ⅰ号”第三次大规…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文…
踏寻遗珍——第三次全国…
思想家的谈话录就如同山…
“心如涌泉、意如飘风”…
最新热门    
 
三次谈话,永难忘怀——追忆朱维铮先生

时间:2012-5-29 12:07:42  来源:不详
2010年8月27日,我第一次赴上海拜访朱先生,地点是复旦旁边的肺科医院,之前朱先生已查出肺部不适。当时来看望朱先生的人很多,我进去时先生略有疲态,但还是从病床上下来,坐在我的对面,细细嘱咐我要在修订版中恢复当初的附注。原来,《音调未定的传统》初版于1995年3月,收入辽宁教育出版社“书趣文丛”,为统一体例,辽教社将诸文附注尽行删除(仅保留《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教育传统》一文注释),因而朱先生希望此次增订能够恢复附注。但当初手写的原稿已寄给辽教社,朱先生也并未留底稿,怎么办?《音调未定的传统》(初版)收录的是朱先生1984年至1994年间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大多公开发表过,那么只要找到当时的刊物、书籍就可找到原文附注。朱先生对附注有着独到的看法:“述史或立论需附注释,是中外学界通行的规则。自年逾不惑,忘性日增,于是引文常注出处,首为备忘。年轻时通读《资本论》,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注解极为详尽,不仅注明引语出处,更重要的是涵泳解说性的和批判性的两类注解。我从其中获得的教益,不亚于那些精炼的正文。以后我整理文献时看重校注,撰写论文时尽量使正文简约可读,而以附加注释体现己见,应说是受此启迪的结果。”熟悉朱先生著作的人都知[注: 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无论是《走出中世纪》,还是《壶里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晚清学术史论》等,朱先生的文章中,内文重在描述历史事件,而附注则不乏精彩观点,这当中虽然有着历史学家[注: 历史学家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详细介绍: 希罗多德他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尊重历史”的学术习惯,但这种独特的附注更表明了作者一种严谨的态度,即立足事实,先弄清楚事实,再推理出结论,而这种方法也可有效地避免陷入“先立论、后求证”的弊病。

 

    考虑到朱先生不可长时间劳累,谈话只进行了半个小时,但这半小时却让我感受到了学者的一种严谨,更对经学、对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却因未受专业训练而一直未能登堂入室,于是决定回去通读朱先生所有著作。仍记得2010年的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坐在浙大西[注: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建立的农民政权。1643年在武昌初建。1644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后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年号大顺。]溪校区图书馆的五楼样书保存室,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