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马庆洲:长歌当哭忆吾师…
专家追忆红学大家周汝昌…
三次谈话,永难忘怀——…
石头瓦块到他手里都是学…
为语言立碑 为学术而活…
中国最后一位“士”走了…
王庆山:追忆父亲王仲闻
国学是一桌香气腾腾的美…
国学是一桌香气腾腾的美…
潘维:追忆同事李保平
最新热门    
 
子女追忆周汝昌:我家每年都给曹雪芹过生日

时间:2012-6-16 12:16:50  来源:不详
道求仙之士。 3.道教徒;道士。 4.佛教徒;和尚。 5.佛寺中打杂的人。]”。这正是曹雪芹的自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解味道人”字号,或许可以说明,周汝昌先生已是将曹雪芹当作了人生知己。
  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张条幅,落款五个字:天津周汝昌。房间的窗子上还挂着大红的吊钱儿。周伦玲说,北京没有卖吊钱儿的,每年过年天津的亲戚都会给他们寄过来,按照天津的风俗,春节后吊钱儿就揭掉了,但是父亲一直都不舍得揭,都要留到第二年春节,再换新的。
  周汝昌先生一生眷恋故乡天津。2004年纪念天津建城六百周年,他为《天津日报·满庭芳》“沽上丛话”专栏撰写了一组名为“六百春秋[注: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 。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话天津”的文章。他是从天津走出去的红学大家,一生热爱家乡,几十年来发表了无数歌颂天津的诗文。如今,儿女们也表达了父亲的遗愿,如果可能,老人想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父亲,院里的孩子都喜欢他
  父亲一生情系《红楼梦》,我们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也因红学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遗憾的是,父亲付出的太多,而我们做子女的,却无法分担他肩负的重荷。
  小时候我们住在北京东城[注: 东城区-东城区位于北京市城区东部,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东城为15个坊。]北面门楼胡同,一家人两个男孩子,三个女孩子。父亲喜欢小孩儿,只要他一到院子里,全院儿的孩子马上围过来,缠着要他讲《三国》,讲《西游记》,讲神话故事。父亲给我们买了好多小人儿书,一天一本讲给我们听。二女儿是学英文的,父亲还用英语给她讲《茶花女》。现在回忆起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父亲都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那时父亲很少给我们讲《红楼梦》,因为比较难懂,一个大家庭数百口人的琐碎生活,孩子们理解不了。
  我们后来觉得自己的父亲有点儿了不起,是因为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讲《清明》这首诗。那时我们家刚有收音机,听到父亲的声音,顿时对父亲增加了一份敬意。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随后父亲的书出版了,慢慢我们就觉得父亲不是一个太简单的父亲。父亲借来很多资料,我们姐妹就帮父亲把资料抄写下来。
  我们兄弟姐妹学习都非常好,有时候我们告诉父亲考试得了多少分,他只是笑笑,觉得自己的孩子就该这样。姐姐上大学,妹妹上高中,都是父亲帮我们选的专业。我们有时候英文题答不出来,问父亲,但父亲告诉我们的答案却和老师的回答不一样。于是我们就都不问了,问了老师不给全分啊。长大后才知道,父亲不按教科书走,而是有更深层面的理解。
  父亲被关牛棚、去干校,我们就没见过他。后来就是上山下乡,大姐去了天津葛沽,二姐去了大学下边的农场锻炼,三姐去了延安插队,小弟去了内蒙古建设兵团,唯一没走的大哥,因为是聋哑人才留在北京。三姐在延安给父亲写信,大意是你要好好交代问题,改造思想,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定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父亲回信说,要我们听党的话。
  我们几个孩子没有得到全部的正规教育,父亲觉得特别遗憾,他不光是为我们,是为我们这一代人惋惜。我们接不了班,只能帮他整理整理东西。假如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