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教授不再“穷开心” 浙…
文化交流惹谁了? 美签证…
文化交流惹谁了? 美签证…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之路…
“最美女教师”:诠释师…
网友热议中国教师工资世…
今年起高校将为教师建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
两岸高校教师广州热议《…
浅论言外行为理论关照下…
最新热门    
 
教师对比名篇:“醉翁亭”文笔稍胜“岳阳楼”

时间:2012-6-30 22:08:43  来源:不详
,由外而内。
  《醉翁亭记》的镜头几乎是从一个特写到另一个特写。从“环滁皆山也”到西南诸峰的特写,从酿泉的特写到醉翁亭的特写,从山间朝暮的特写到山间四季的特写,尤其有群体游乐活动的特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此一番描写可谓之“滁州市民登山图”,情状生动,群体的欢乐中有个体的表现,且有前有后,有歌咏,有休憩,有老有少,刻画得如发丝般细,很像新闻作品中的关于群体活动场面的报道。
  这样的群众或者市民登山运动,情景感如此强烈,作者不亲临现场是刻画不出来的。而《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把酒临风”,则无处江湖不可“渔歌互答”,无处楼台不可“把酒临风”,互答之态,把酒之状,稍显单薄,其概括性多于独特性。
  接下来关于群体游乐活动很富有变化,有整体感:“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有整体中的错落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有声色感:“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有串联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这些特写综合起来就是一种目击者才具备的现场感。欧阳修这些亲历的镜头让每个读者都有代入感:欧阳修登山,我们也登山;欧阳修与滁州市民同乐,我们也同乐;欧阳修醉酒,我们也醉酒。


  代入感不同


  《岳阳楼记》也有代入感,尤其是在阴晴景色变化中的人物感情变化,“阴风怒号”“虎啸猿啼”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中的“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读者观此景,能生此情,然而,范仲淹[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笔锋一转,拔高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地步,读者不免有些跟不上,读者的境界与范仲淹的境界有巨大的差距。
  没有相当的宦海沉浮的经验,是很难和范仲淹一起“登”岳阳楼的。
  《醉翁亭记》转承相对比较自然
  《岳阳楼记》的结构应该是十分严密的,开篇少许交代写作缘由之后,马上进入人物对于湖光山色的观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而对于洞庭景色的观感,外分为“阴晴”,内分为“喜悲”。在此基础上收拢主线,归结到自己的抱负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在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路途上,犹如平地拔起千仞高峰,急转直上,让人目不暇接,也有点喘不过气来。


  “岳阳楼”结构险峻


  《醉翁亭记》的布局不似《岳阳楼记》那般大开大收,纵横捭阖,却步步纵深。《醉翁亭记》采取的是现场采访,用一个“也”字作为联系全文的关键枢纽,作者和读者,以及景色,文中的人物,都是一步步跟进,从群峰到琅琊,从琅琊到酿泉,到醉翁亭,到做亭人,到命名人,到滁州市民……最后到作者:醉翁欧阳修,如同剥笋一般一层层揭开,又好似庖丁解牛,顺着自然的结构行进,顺畅而不生硬,等到主人公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作者想要说的,想要表达的,我们都已经心照不宣了。
  我个人认为,两种结构比较,《醉翁亭记》更加自然,《岳阳楼记》更为险峻。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是在不在现场的区别。
  地方官滕子京请范仲淹写文,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而范仲淹作为天下宰相,不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