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脍炙人口的译作为何少了…
李景端:六十年前听教授…
李景端:“经典中国”出…
3D电影狂潮开端:你看的…
最新热门    
 
李景端:“傍文化”现象不可等闲视之

时间:2012-7-5 12:08:06  来源:不详
《艺林月刊》-shiwen]化为名,热炒名人故里、名人墓地。有些真古迹[注: 古迹(文物保护单位)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包含古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不见关心保护,而热衷建造人为假古迹的却大有人在。

 

    ——把某些封建的、违反人性的、愚昧的历史糟粕,当做“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加以渲染。如不加区别地宣传“二十四孝”,兴建什么“二十四孝碑”。还有盲目炫耀一些封建的殉夫、殉主“节烈坊”,把它当做地方文化的“荣耀”。

 

    ——更多见的,就是动辄把某种生活行为,不分美丑雅俗,都玄乎地称为什么文化,如探墓文化、占卜文化、青楼文化等。

 

    出现这种“傍文化”现象的原因,一是赶时髦,搭便车。既迎合潮流,还能在舆论及经营中,分享到文化之光带来的某些便利,如享受优惠税收等。二是借光环,造声势。有的地方资源贫乏,在硬条件上缺乏竞争力,就想打文化牌,在软环境上增加文化附加值。三是认识偏差,误解文化。有些人把冠上文化之名、亮出文化口号、请文化名人捧场、召开带文化色彩的会议、乃至抢着注册一个文化商标,当做“弘扬文化”了。这些认识误区,不仅把文化的本质看得过于简单化了,更是审视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误判。

 

    在市场竞争中,刻意绑架文化用以牟利的,不能说没有,但不会是多数。更多的人,或是出于对文化的无知,或是片面追逐盈利,不自觉或半自觉地把文化当标签来使用。这种行为首先玷污了文化的形象,把糟粕当做精华,把假的、半吊子的都说成珍品,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