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中国古村落消失近半 农…
朱洪:刘半农与张恨水交…
新文学史上两位热闹的人…
最新热门    
 
刘半农与傅斯年同在英国留学 常用拳头代替辩论

时间:2012-8-3 12:13:59  来源:不详

傅斯年[注: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于1920年1月出国留学。刘半农[注: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是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虽然在文学革命中打了几个硬仗,在新诗、小说、杂文、翻译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但心情并不舒展。他没上过大学,没有留学经历,更没有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PhD),理学博士(DSc/ScD),文学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头衔,因而受到具备上述条件的人的轻视。他与胡适同岁,同时进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胡适前呼后拥,风光无限,对他常有微词,说他“浅”,有时连投给《新青年》的文章也被排斥。他很能写,但有几期却没有他的文章。鲁迅曾为之鸣不平,并对他的“浅”从个人品性上予以诗意的肯定,说“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这是后来说的,在当时,谁都无法改变胡适等学者对他的轻视,也就无法熨平他那受到伤害的自尊心。 

 

实事求是地说,胡适对刘半农并无恶意,也无恶感,这可以从他们后来的通信中看出来。但有留学经历,有外国文化背景的胡适无论如何都无法认可高中都没毕业的刘半农的某些见解。再者,胡适是个严肃且严谨的学者,而刘半农的文章中时常带有上海小报记者的某些轻薄气,“双簧信”因有严肃的内容,因大家对论敌的普遍恶感而被忽视,但《作揖主义》则无论如何都得不到认可,稿件一再被拒绝,很伤刘半农的心。他因此憋了一口气,发誓出国留学,挣个博士学位,堵住别人的嘴!1920年2月,在傅斯年出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争取到出国留学的机会,携妻女到英国留学。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