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书法:文化自觉与担当
拯救濒危语言 保护文化…
评襄阳建郭靖黄蓉雕像:…
柳斌杰:辞书出版是文化…
《赤壁》征服欧洲观众—…
铺就文化“丝绸之路”
王岳川:文化强国亟须重…
海南:新发现12处水下文…
联合国专家:文化遗产地…
李敬泽:纸媒包含文化记…
最新热门    
 
孝文化与当代中国——写于《中国孝文化概论》出版之际

时间:2012-8-7 21:24:04  来源:不详
化。一个孝字,是一个子承老的结构,故二者缺一不可。中国传统的孝道教[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daojiao]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喻一起将孝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黎民百姓以礼法约束和仁义自觉为表里,形成了自身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

 

但当下,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部分青少年的孝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几千年来,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多是从孝为切入点,发蒙开篇便是“第一当知孝,原为百善先”。这种建立在儒家孝道教育思想之上的中国传统教育,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对于孝,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少年之中国”,无疑是有积极而重要意义的:一是要以孝文化“事亲、尊亲”,培养青少年尊亲敬老的意识。天地为人之始,父母为人之本。从感恩、亲情、孝顺依次生发,形成德[注: 人物简介 成德[清](一六五四―一六八五)后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姓纳兰,满洲正黄旗人。 生平经历 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进士,官侍卫。]性和教养。这是“物之根本,事之初始,人伦之核心”。二是要以孝道“全身”,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健康向上。孝文化将保全身体视为践行孝道的基础,认为爱惜生命、珍惜名誉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对教育当下青少年摈弃狭隘、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履行对父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是很有必要的。三是要以孝文化的“承志”,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孝文化所要求的对父母的孝心,实际上就是对父母要有责任感,感恩图报,即为责任。四是要以孝文化的“立身”,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品质,儒家孝文化的所谓“承志、立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