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东方人类是否从这里走来…
独立电影是否遍地开花 …
“杜甫”是否需要五星级…
格非:对是否畅销没太大…
高考背后的焦虑 城乡二…
鉴宝节目是否可信?专家…
雍正皇帝是否将先帝幼女…
学者自否“契丹族发祥地…
故宫大盗案今日宣判 是…
故宫大盗案今日宣判 是…
最新热门    
 
是否“错砸文物”引热议:谁来鉴定“鉴宝专家”

时间:2012-8-28 12:21:29  来源:不详
的兴奋点无非是‘到底砸不砸’ ,而由于这个兴奋点过于集中,前面的节目也就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有人会到节目最后再拨回来。因此,栏目组又将3件‘宝贝’的砸宝环节分别进行,以期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 ”她说。
  应该说,砸宝环节很好地契合了观众的心理,即便是没有收藏爱好的观众,都能够被这个悬念所吸引,但如果没有很好地铺垫,再好的收视率也不会长久。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观众并不是专家,能够对每一件藏品都评说得头头是道,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对参加节目的“宝贝”增加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针对观众这样的想法,张建珍在策划会上提出, 《天下收藏》栏目组更应该强调的不是砸掉假的,而是关于真与假的对比,给观众详细讲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甚至可以在砸宝之前增加一个营救环节,让持宝人与专家、观众互动,通过竞答等形式,留住自己的“宝贝” 。
  如何兼顾知识性与娱乐性?
  有人直言,一柄砸宝锤砸出的是鉴宝节目的娱乐价值,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令很多观众欲罢不能。近年来,社会不断提高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关文物鉴赏等内容的节目日益增多。随着该类节目数量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一些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难免出现一些片面夸大文物经济价值、渲染一夜暴富畸形心理的不良倾向。今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就日益增多的文物鉴赏类节目提出了新要求,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现场进行文物交易。
  文博界专家指出,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钱搞投资收藏,对文物鉴别也是外行。因此喜欢看这些文物鉴赏类的节目,首先是图个乐子,像《天下收藏》就很对他们的胃口。该不该砸宝这个问题,肯定是见仁见智,从持宝人方面来说,珍藏多年甚至家传几代的“宝贝”被砸,心里当然难以接受;而出于对节目效果的考虑,“宝贝”不砸收视率就要下滑,也无可厚非。但观众们最终还是想通过节目开眼界、长知识。因此,让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掌握更多的文物鉴赏知识,让收藏爱好者减少“打眼”的次数,才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向国外优秀的同类型节目学习借鉴可谓捷径。比如被海外多数综艺制作人认定是鉴宝类节目鼻祖的《古董巡回秀》 ,最早起源于1979年的英国。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30余年,至今依然很火。每一期节目都会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针对的不仅仅是哪一件宝物,而是展示出这个收藏者包括其整个家族的背景,给观众讲述人与物之间的传奇故事。不仅如此,该节目的拍摄也不是放在演播厅里,而是到民间去,在英国那些很有意思的小镇中进行。对收藏背后的历史背景、文物知识,甚至是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进行讲述。张建珍说:“收藏者和他的藏品,这样人与物之间特别是在家族的传承中一代又一代历经[注: 历经 拼音: 解释: 经历;多次经过:~劫难ㄧ小庙~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已残破不堪。-lijing]的故事,令这类节目的纪实风格本身就很有娱乐性。区别于像《中国好声音》这样单纯的娱乐节目,鉴宝类节目的门槛儿会更高,也有特定的收视人群。因此,更应该围绕人、人性以及人的趣味来展开,避免将节目仅仅放在鉴宝上。 ”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