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6月20日 明十三陵开始营…
明十三陵最后一座残陵裕…
传统文化启蒙精华读本《…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
湖南沅陵发现清代辰州府…
山东大学《十三经注疏》…
十三陵保护修缮勘察设计…
读者也有知情权!劣质图…
评《十三钗》:妓女爱国…
《金陵十三钗》片头字体…
最新热门    
 
十三陵发现200米明代边墙 有助于研究陵寝制度

时间:2012-9-7 17:04:04  来源:不详
(通讯员 徐娜)历史上,明十三陵外围曾有一圈边墙围绕,以保护皇陵不受侵犯。日前,昌平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踏查时,在地处深山的延寿镇发现了3段、总计200米长的边墙遗址。
  新发现的边墙位于延寿镇分水岭村西北部的铁帽子山上,均为残墙遗存,尤其是西侧的墙体遗存明显,墙长180米,最宽处约2.8米,残高2.5米,墙体卡住山口并向两侧延伸,可惜东侧山口墙体保存不佳,成为垄状堆积状。
  另外两段边墙遗迹位于分水岭村东山梁的楼子山上,山顶有明显的人为垒砌遗迹,呈现一个长条状分布。遗迹中心位置有一个平面近似方形的人工建筑,四周墙厚0.7米至1.2米,残高约0.8米,现可见墙立面,山石干砌,砌筑规整,山包顶遗迹总长约20米,宽约3.9米。
  据文物踏查人员介绍,在分水岭村,沿山脊向东南约1.5公里处,还有一处碎石散落的遗迹,当地村民称为“墩台”。这处遗迹没有人工垒砌的痕迹,碎石散落平面为不规则形,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4米,南端还有后人随意码放的一段弧形矮墙。 
  工作人员发现,边墙遗迹所用的石块直径在0.3米左右,石块采自附近山体上。在两处遗址中间的山脊上,断断续续可见一道人为垄脊,明显高出自然山脊,北侧立峭,南侧平缓,全部为土石堆砌,高约0.6米,底宽约0.6米。
  垄脊一直向东南方向延伸,在怀昌路与铁路桥相交的小山包上仍有断断续续的遗存,可惜在山谷的道路两侧,因多年的人为活动干预,遗迹已不复存在。
  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田振林介绍,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修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经历了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明十三陵处于北京北部地区,与北部的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为邻,十三陵的防守始终处于高戒备状态。
  明十三陵位于燕山南麓,分水岭村位于延寿镇与十三陵镇接壤处,在上口村的东北部,是上口(灰岭口)之外的重要防线。因此,明朝统治者[注: 统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 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在分水岭一带,构筑了一道弧形的防御工事[注: 防御工事 拼音: 解释: 1. 建在防守区以外的小型防御阵地。-fangyugongshi],以应付、封堵北面来自东三岔沟和辛庄沟的通道。“现在看到的边墙遗迹,很可能就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址。”
  由于当时财力物力所限,所筑的防御工事比较简单,但这种简单的遗存,目前在十三陵地区也不多见了。“这些边墙属于明代皇陵围护设施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明代皇陵陵寝制度有重要意义。”田振林表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