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黄永健:海外华人学者的…
朱健:读书不可以有成见
吴建民:行政不要过多干…
随王震大军入疆的女兵:…
最新热门    
 
张健:行动知识分子冯骥才

时间:2012-9-18 12:05:51  来源:不详
居住;称阳宅、以别于已经身故入土之阴宅(墓)。]》。

 

  “我从天津老城保卫战开始,到抢救估衣街结束,5年时间,可谓屡战屡败,然而却从中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痛楚。”也许正是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困境与痛楚,冯骥才说:“我渐渐离开‘自我’的绘画,重新回到‘责任’中来,但这一次不是文学的责任,而是文化的责任。”冯骥才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总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决不讳言这样的责任感。他说:“我自己总有一种担心,即30年后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还能剩下多少。文化的魅力是个性,文化的乏味是雷同。那么,为此而呼,而争,而辩,而战,不应是我们的责任?”

 

  这些年,冯骥才带着一群人奔走于各种各样的古旧城巷与偏僻村路,在人迹罕至的废墟里,在蒙满灰尘的角落里,勘察散落的文化遗产,大声疾呼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刻不容缓。在工作中,他们发现了民间年画的重要文化价值,于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搜集工作,把全国各大年画产地的活态口头遗产转化成了文字与音像资料,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这套集成包括22册分卷,系统、完整记录与保存了中华民族这一重要的文化财富,其中大部分年画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很多展品里可以看到,冯骥才选择了做一个“行动主义者”,他的身影总不在书斋里,而是在山川与田野上。他本以写小说出名,但是当读者们把他的形象定格成潜心书斋的模样时,他却肩挎相机走向了民间,走向了田野……

 

  在文化遗产保护之外,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画作了。在冯骥才的“四驾马车”里,如果说文[注: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都是在践行他的社会责任感,是“向外”的事业,那么绘画则成为他面对内心世界的一种独有方式,是一种“向内”的事业。在绘画的世界里,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