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永乐大典》副册影印本…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
台湾学者撰写祭孔大典祭…
曲阜今日举行祭孔大典 …
全球首次公祭兵圣孙子大…
质疑《天下收藏》专家曾…
永乐青花热水瓶可能是真…
永乐青花热水瓶可能是真…
永乐青花热水瓶可能是真…
诗经入唱词变靡靡 娱乐…
最新热门    
 
永乐大典残本发现流布记:抗战胜利后神奇再现台湾

时间:2012-10-10 17:43:29  来源:不详
■后人猜测,未能影印原本是为控制成本、便于校正,对普通学者更具使用价值
  据说,叶恭绰从英国带回《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之后,因其珍贵难得,不久便将其存入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秘藏。
  有一种猜测认为,之所以未能影印原本,是马隅卿等人可能根本未能联络到叶氏本人,或者直接被叶氏拒之门外。但这种猜测也随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印行不攻自破,因为在书后的跋文中,叶氏明确提到了他“亟愿此书流通”,“影印姑待他日”。
  那么,马氏等人未能影印原本,而代以铅字排印的校印本,则只可能是一方面限于资金有限,且原本篇幅较大,全部用珂罗版影印实施困难;另一方面采用铅字排印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也便于校正,对普通学者而言更具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势下,尽可能使用好的纸张、采用大的开本、选用优美的字体,还是可以让后世读者颇感赞赏的。就这样,一部旷世孤本结束了在海外的多年漂泊,在众人的合力推动与精心筹划之下,终于在其发现之后十年,以铅字排印的方式,飞入普通学者与读者的视野之中。
  ■对此书价值的再发现与重新定位,使得一批“南戏”学术新人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屡发新论、屡开新风
  此书印制后不久,迅即引来众多学者购藏与研究。傅惜华[注: 傅惜华,又名宝泉。满族。戏曲研究家。北京人。北京蒙藏专门学校毕业。1931年后在北平国剧学会任编辑部主任。1941年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07-1970)就曾购进过一批,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他还不忘四处赠送师友。凡经他赠送的,均在正文页首下角,郑重钤上“傅惜华持赠”的专用印章。其中一册赠予词学大家唐圭璋(1901-1990),唐氏读后大加赞叹,在书间题跋曰:“昔瞿安师曾云,剧曲之兴,由来已久。而词变为曲,其间迁嬗之迹,皆在有宋一代。今惜华持赠此册,谓皆宋元间剧文,颇难得一见也。灯下展读,始悟瞿安师之语。观剧文三本,见宋词笔法、元人精神,或又可为吴歌先声,诚宝贵之资料,曲词之奇葩矣。”
  傅惜华与唐圭璋的重视与赞叹,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将开启的学术时代之来临。这样一本“奇书”,如此精良的印制,如此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与重视,也必然亟须学者们对其价值的再发现与重新定位。诚如叶氏在此书跋文中所说,“至此书内容一可考传奇乐府嬗变之迹,二可考其时习用语言。是在专家探索引申,无待赘述。”又如以“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的名义所作的附识中所称,“它的内容,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是不亚于董解元《西厢》和无名氏《刘知远[注: 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卒于后汉乾佑元年(948年)。他在后晋开运四年(947年)称帝建立,后汉,改名刘暠,庙号高祖。]》的。现在已经有人作精密的研究,不久就可以见到论文。这里不提了。”
  叶氏提到的“嬗变之迹”与“习用语言”之探索,印行会所称的“有人作精密的研究”等等,虽语焉不详,但似乎已经提前预告,这本书的面世,将在学术界引发新的思潮与新的研究方向。的确,之后不久,一场“南戏大发现”的学术新潮就汹涌而来,一批因“南戏”而涌现出来的学术新人,在随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屡发新论、屡开新风。
  ■抗战胜利,叶氏曾秘藏于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的孤本不知下落,时隔数十年孤本却惊现台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21日至22日,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台湾嘉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汪天成发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