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
2012香港苏富比秋拍20亿…
2012东亚儒学国际学术研…
中国需要孔子,世界也需…
台湾学者撰写祭孔大典祭…
2012艺博会在京开幕 中…
2012东南亚地区汉语国际…
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将突…
新疆和静200余座古墓葬…
《书摘》创刊20周年座谈…
最新热门    
 
解读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想象力通行全世界

时间:2012-10-14 13:35:27  来源:不详
记者 吴越 
  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时间10月11日19时,2012年诺贝尔[注: 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文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MoYan”,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代表轻声说出这两个单音节字,十分之一秒的静场过后,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与掌声,听得出来,这是远在瑞典的中国记者们自然而然的第一反应,代表了所有热爱自己的、同时又与世界互动着的文学、文化的中国人的快乐与自豪。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成了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记者昨夜联线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众议和白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光东等专家,他们共同认为:莫言获奖的意义超越了他个人,这是中国当代作家整体水平的一次证明。同时,诺贝尔文学奖选择莫言,标志着这一奖项的考量标准“回归”了文学性,“回归”了文学读者。“莫言的想象力通行全世界。”陈众议说。
  “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 
  “为什么莫言受到诺奖评委会的青睐?最重要的是他的想象力。”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陈众议认为,“莫言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迸发出来非常大气,充满了澎湃激情,并且一直在自我超越”。他说:“他的想象力来自现实、来自生活、来自中国民间传统,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水土不可割裂;同时他的语言不过分雕琢,流畅丰沛、一泻千里;而他的作品在译介到国外的过程中,文学价值的流失较少。”
  评奖委员会评价莫言的文学成就,称他“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为出发点……”此说可谓恰当。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是让莫言在小说技法上“开窍”的两位重要导师。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各种现当代文学流派涌进中国,着实给一批年轻的写作者造成了冲击。但是,“到了1987年我已经意识到必须‘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他们,否则就像挨着两座火山,会把自己给灼烧了。”莫言昨天获知得奖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这样回忆。
  “也许莫言的作品确实能让人想到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由此你也可以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体系还是西方式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他首先是一位本土作家,他关注的永远是中国的农民,人们通过莫言的小说可以看到50年来中国农民的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和感情世界,他总能把农民的情绪和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体现得异常饱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莫言作品研究者王光东认为,莫言独特的世界性文学价值恰恰是在“逃离”之后激发出来的——“他一方面可以说很先锋,西方的技法借鉴得比较多;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重新发现和复苏了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民间的想象和力量,我认为这是他最大的价值所在”。王光东教授说,在今天这样的全球化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