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
2012香港苏富比秋拍20亿…
2012东亚儒学国际学术研…
中国需要孔子,世界也需…
台湾学者撰写祭孔大典祭…
2012艺博会在京开幕 中…
2012东南亚地区汉语国际…
2013北京图书订货会将突…
新疆和静200余座古墓葬…
《书摘》创刊20周年座谈…
最新热门    
 
解读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想象力通行全世界

时间:2012-10-14 13:35:27  来源:不详
的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渐渐趋同,文学更应该有一种自觉,“越是全球一体化,我们越要有民族化、本土化的意识”。
  中国有成群结队的好作家
  得知获奖,莫言说了一句话:“实际上有资格问鼎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成群结队,我只是比较幸运。”这话透着他一贯的谦逊低调。
  近些年来,不少评论家都认为中国作家的整体水平应该被诺贝尔文学奖“正视”。陈思和告诉记者,他得知莫言获奖的消息并不十分意外,“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刚刚成为继《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之后第三部被翻译成瑞典文的作品,这是一个信号,说明他在欧洲的影响已经比较社会化了。”在陈教授看来,近十年来,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悬念”随着海外文学版权的商业化运作越来越成熟而越来越没有悬念。“过去我们一直抱怨、呼吁,形成了所谓的‘诺贝尔情结’,但那时候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西方文字的很少,外国读者无从了解中国的小说与诗歌,后来西方一些汉学[注: 释义 (西文Sinology/Chinese Studies)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家如葛浩文等,翻译并研讨了一批中国文学作品,把影响扩大了些,但还局限在高校里。”陈思和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不仅莫言,王安忆、苏童、余华、格非等一线作家的作品几乎已是出一部翻译一部,而且都是国际上最大的一些版权图书公司在做商业化操作。这就使得我们目前有一批作家与世界文学发生了相对对等的沟通,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莫言获奖不是他一个人获得肯定,而是中国作家整体水平的一次证明。”
  “说实话,我这些年对诺贝尔文学奖选出来的结果是悲观多于乐观多于尊重,”陈众议说,让他惊喜的是,这次的结果表明诺奖回归了文学——“诺奖大概也意识到应该变变口味了,不然就快被读者们‘抛弃’了”。白烨也认为,从莫言获奖可以看出诺贝尔文学奖自身正在做一些调整:淡化非文学性因素,强化文学性因素;收敛欧美化因素,扩大世界性因素。
  连说“马上要回到写作中去”
  昨晚传来的消息,让许多与文学相关和不那么相关的人都生出了多种多样的感触,正如一位网友昨夜发出的微博:因为莫言,今晚我们都是文学评论家。
  也许在所有人当中,最淡然的是莫言本人。正在家乡高密[注: 高密市-高密市地处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结合部,东临旅游名城青岛,西依世界风筝都潍坊,南傍日照,北依渤海, 是联接省会济南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的他看不出一丝多余的兴奋,接受采访,他反倒在历数手头几部写开了头或备好了素材准备写的小说和剧本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致,连连说“等这一阵的社会活动过去,马上要回到写作中去”。
  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莫言曾出席书展主题论坛活动,与王安忆、刘震云和毕飞宇等茅盾文学奖得主共话读书与写作生活。当时,莫言说了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那些文学经典就像一座座高山[注: 高山,黑龙江大学教授,因2004~2009年这5年在《晶体学报》发表279篇论文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gaoshan],在它们面前,继续写作的意义显得有些含糊。我也曾想,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笔,去做点别的事了?但手中的笔却始终放不下,明知道这个坎过不去了,还是一次次去迈,这是人的伟大与无奈之处。”莫言还为自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