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茅威涛:由内到外充满创…
王传涛:“超期博士”泛…
邓涛:辛亥革命时期的武…
李国涛:关于章太炎形象
王传涛:“北大英雄201…
作家周涛:新疆谈唐诗比…
见证党史的郭洪涛:迎接…
最新热门    
 
陈湘涛:过度诠释是一种病

时间:2012-10-29 13:39:08  来源:不详
    王蒙先生做这道题时,认为哪个选项都正确,不知道选什么好,只好看答案,原来是:一切事物都是与时俱进的。王蒙说:“如果这个题目只能选一个答案,其他都是错误的话,我这个作品就掉了很多价。语文教学和文学的解读,存在一个悖论,别把孩子教傻了。”

 

    中学语文教育,未必会把孩子教傻,只是容易把孩子教出毛病,这就是安波托·艾柯所说的: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之风由来已久。韩非[注: 韩非[战国法学家],韩非[配音演员]]子曾讲过一个郢书燕说的故事:楚人[注: 广义上的楚人泛指楚国统治下所有地区的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和河南南部。比如项羽是浙江绍兴人,刘邦是江苏沛县人,但都是楚人。]写信给燕国的宰相,不小心在信上写下了“举烛”两字。燕国宰相认为举烛的意思就是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光明,就是要推举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于是告诉了燕王,燕王十分高兴,以此来治理国家。虽然这样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根本就不是信的本来意思。

 

    如今的中学语文课上,郢书燕说比比皆是。读到名家作品,老师们带着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脸上砍几刀,分个段落,概括出每层的大意。然后再分析重点语句,找出修辞手法,挖掘出各种深意:控诉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美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尤其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似乎通篇都是达·芬奇密码,需要注释和破译。经过一番机械式的训练,学生都可以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成了标准的“庖丁”。阅读文章时本应有的情感体验,被严谨的解剖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所替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