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殿卿:重德教是中国教…
马悦然:每次翻译中文作…
专家研讨跨地域中文文献…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莅临…
莫言作品将入上海语文教…
公民教育要抓好优秀传统…
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亟须“…
9月29日法国作家左拉逝…
第九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
2012东南亚地区汉语国际…
最新热门    
 
中文教育,走偏了?

时间:2012-11-1 12:08:58  来源:不详
创作作业中,更多的是看到学生们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总—分—总’、‘形散神不散’的创作思维,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梁振华说道。

 

  系统的正规教育,在一些专家看来更是扼杀创造力的“凶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注: 熊丙奇,男,1972年7月生。上海交大新闻中心副主任、校刊编辑部主任,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副编审,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在读博士。]就撰文指出:“要通过莫言获得文学奖,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是证明不了的。莫言的教育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更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对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地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后,他们还有多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呢?”

 

  尝试

 

  邀请驻校作家提升校园文气,让文学创作在教育中更“主流”

 

  有关中文系是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似乎多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就给出了答案:“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但这句话并不是意图阐述中文系放弃创作人才的培养功能,而是强调作家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的,而非刻意“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