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面对粗俗语流行文化,我…
我们需要潜心读莫言,而…
山东文化干部行贿? 我们…
罗容海:我们离诺贝尔科…
莫言自评新书《我们的荆…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我…
让我们开始写诗!——首…
谁的大势?凭什么我们必…
刘东:《我们的学术生态…
我们为什么纪念屈原?提…
最新热门    
 
担起我们共同的责任——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两个新增词后感言

时间:2012-11-16 12:20:41  来源:不详

    在新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下文简称“六版”)中,增加了许多新词。其中一些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另一些则是从旧有的词语中演变或衍生出来的。我这里要谈的是后一类中比较特殊的两个词:一个是“入围”,一个是“标识”(“识”字读为shí)。说它们是新词,必须要做一点解释。

    在此前的《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中,没有“入围”而只有“入闱”。对“入闱”是这样解释的:“科举时代应考的或监考的人进入考场。”这是这个词的本义。后来广泛用来指某人或某部作品获得了被选拔的资格,是这个词的扩展义,是从词义中隐含的“候选[注: 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开具覆历,呈送保结。吏部查验属实,允许登记后,听候依法选用,称候选。]”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最初人们使用它的引申义时,是写作“入闱”的。但是渐渐用的人多了,却有人不懂这个“闱”字的含义,也不了解这个词的来历和词义的演变过程,就想当然地误写为“入围”。“入围”实际上是“入闱”一词的误写。但因为这样写以后,它的含义似乎更明白、更容易懂,因而跟着误写的人就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以误代正,你就是正确地写为“入闱”,也会有编者替你改成实际上是误写的“入围”。现在“六版”正式将“入围”一词收入,并作了这样的释义[注: 释义 shìyì (1) ∶解释词语或文章的意义 (2) ∶指佛教教义 释义: 【 shì yì 】 1. paraphrase 其它相关解释: paraphrasis definition inte]:“经选拔进入某一范围”。将“围”字解释为“范围”,当然“入围”这个词就和渊源有自的“入闱”毫无关系了。因此,在书写的意义上,这个词就与原本是同一个词的“入闱”脱离了关系,而成了一个新词。

    情况有些不同的是,“六版”之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标志”和“标识”本来就是分列为两个词条的。“六版”中也仍然是两个词条,但实际内容却有了很大的改变。旧版中虽然分列,却承认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词,因此在“标识”条下的注音和释义是这样的:“biāozhì同‘标志’”。而在“六版”的“标识”条下却是这样全新的解释:“biāoshí ①[动]标示识别 ②[名] 用来识别的记号”。这样,在读音的意义上,“标识”就同“标志”分离而变成一个独立的新词了。

    这样的修订,这样的新词的确立,实际上是将语言运用中由于不懂得一个词的来源和准确含义而误写或误读,进而以讹传讹造成的普遍化,亦即群众化加以确认,并将其纳入语言的规范化之中。这种确认,其实是很无奈的,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和缺陷。

    我在两年多以前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词语使用与文化传承》的文章(载《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3日“国学”专刊“文化”版),文中对“入闱”不能写成“入围”,“标识”不能读为biāoshí&n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