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清华四导师冠绝一时:王…
清华大学举办多种活动纪…
张岂之教授做客清华大学…
清华图书馆迎来百年华诞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
清华学者希望梁启超档案…
清华学者希望梁启超档案…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
清华大学重设人文学院
“清华国学书系”发布《…
最新热门    
 
清华导师冠绝一时:王国维甲骨文无人能出其右

时间:2012-11-25 11:33:02  来源:不详

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于1925年初春,由吴宓出面组织,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应聘为导师,李济应聘为特别讲师(其后还有马衡、林宰平加入)。六人当中最年长的是梁启超,五十二岁;最年轻的是李济,二十九岁;再看其他人,王国维四十八岁,陈寅恪三十五岁,赵元任三十三岁,吴宓三十一岁。这些国学大师个个正值盛年。

清华国学研究院规模不大,活力却十分充沛。四位导师冠绝一时,王国维的甲骨文考证,梁启超的清代思想史、学术史,陈寅恪的中古史,赵元任的语言学,在当时均属不二之选。

王国维第一个告别清华国学研究院。1927年6月2日,端午节前两天,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留下遗书一封,“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遗书中的这十六个字颇费猜详。殉清乎?尸谏乎?因家变而死乎?悲观厌世乎?为求“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而死乎?数说并存,群疑莫解。在那个年代,学者看不到精神出路,因此自寻短见,王国维固然是最突出的代表,但并非第一人,梁漱溟的父亲梁济便曾抢先数步,于1918年11月14日投北京积水潭自尽。

梁启超是学者,是报人,是作家,是政治家,他身上附丽的色彩十分驳杂。梁启超那支常带感情的魔笔启发过两三代人,他文思泉涌,不见枯涸,他理智风行,可化顽石。维新,保皇,排满,流质数变,最终拥护共和,“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昨日之我”,他与时俱进,自我更新,既是充满矛盾的人,又是解决矛盾的人。梁任公春风风人,化雨雨人,提携晚辈,尤其不遗余力。胡适称赞他为“可爱的长者”,徐志摩则以列于梁任公门墙之下为荣,都很能够说明问题。

陈寅恪的学问如何?吴宓与之交往半个世纪,最有发言权。在《空轩诗话》中,吴宓回忆自己与陈寅恪在哈佛大学的初次见面,这样写道:“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只要大傲哥钱钟书肯服气,这句话就能百分之百地成立。陈寅恪一生遭际悲辛,饱经忧患:祖父陈宝箴在湖南巡抚任上积极支持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惨遭“革职,永不叙录”的严厉处分,这位四觉老人的自缢身亡也被坊间认定为慈禧太后[注: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的“密旨”所致;父亲陈三立愤于日寇侦伺,绝食而死;兄长陈衡恪因寒湿侵身,英年早逝;至交王国维投水自尽,幽明永隔;再加上他的眼疾、足疾,乱世的颠沛流离,以书易炭,怀璧获罪。陈寅恪在“文革”时,助手被撤,牛奶被断,账户被封,高音喇叭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