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廖名春:不要再误读《论…
作家富豪榜只会让我们的…
读《启功日记》的回忆
施蛰存先生的金石碑帖收…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
担起我们共同的责任——…
另一个版本的郭沫若——…
十年砍柴:历史局限加人…
面对粗俗语流行文化,我…
我们需要潜心读莫言,而…
最新热门    
 
读《我们的学术生态:被污染与被损害的》

时间:2012-12-6 12:19:13  来源:不详
们所指向的,无一不是当代中国知识界的“重污染源”。而对这些问题的认真反思,则无一不关系到维系知识生产的严肃性,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大脑”的正常运转,以至未来健康公民文化的养成。或者借用作者的话来说,书中所讨论的实乃“国脉”之所系也。强烈的现实感,可以说是本书读来格外过瘾的一大原因。它根源于作者以“立德”、“立功”优先于“立言”的一贯治学态度,而本书的写作更是被其视作了一种天然的职责:“如果我们这些钻研人文与社科的学者,连身边的圈子与氛围都捉摸不透,连周围的学术生态都无力自清,那么哪里还谈得上去清理天下?顶多也就是当着领导念念‘海晏河清’的颂词罢了!”(《自序》)。

 

    看到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文集中收括的二十一篇文章虽然完成于作者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且具体写作缘起与关切点各有不同,最后却能以“学术生态”为主题,毫无窒碍地归入到同一框架之中。事实上,文集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社科院的自我理由》、《清华国学与域外汉学》、《中国大陆学术出版的现状》等一篇篇文章,掌握作者异常丰富、且其中的转折每每与学界新知识增长点的形成相呼应的个人履历:80年代至今,刘东先后供职于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清华大学国学院;他曾担任“走向未来”、“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编委,而后又策划、创办了“海外中国研究”、“人文与社会”译丛,以及《中国学术》杂志。唯有以这样的经历为基础,他才能如此自信地去讨论中国学术界中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生态圈”,借助内部的体会与外部的纵横比较,扬其所长,更直陈其短。文集中多有珍贵的一手材料,而那种作为“当事人”的焦虑,尤具感染力。与刘东多重学术身份互为因果的,则是其在国学、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和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造诣:“服膺‘君子不器’之古训”的作者相信,面对“无情割裂人格的现代分工”,为学者更需在“博古与通今、外域与本土之间,学问与阅历、专攻与通识之间”努力寻找平衡;一旦“借着‘敬业’的话头,硬给自己划一小块知识领地”,就只会让“‘志业’沦为求学的‘业障’”。换言之,如果读者愿意将生动切实的现场感,庞大的论证量与自由挥洒的运思方式视作此书除“现实性”之外的另一些突出优点的话,那么,就不应当忘记,它们正是作者不断与“专业化”这一现代性“污染”进行对抗的结果。

 

    当然,作者与现代学术生态“污染”的对抗,还更直观地体现为其在文集中提出的各种“治理方案”。例如,“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人人都在说、其具体内涵却始终模糊不清的时髦概念。而在《诸神与通识》一文中,作者追溯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中原本便推崇博雅的中国文化[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