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寂寞塞上舞风流——记青…
文化界名人呼吁提供青年…
第六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揭…
“光棍节”是怎样炼成的…
给文学青年打造更多的“…
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自…
《北京青年》引热议 唯…
岂独青年尊典范 老年也…
试论薛宝钗受当代青年青…
“禅师体”走红 高智商…
最新热门    
 
北漂青年沈从文考大学落榜 成林徽因沙龙座上宾

时间:2013-02-02 12:17:32  来源:不详
前几天,北京特别冷,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去香山看看,以这样独特的方式,纪念沈从文的110岁生日。香山是沈从文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所在地,在那里他认识了丁玲和胡也频,然而他并不喜欢香山,因为那简直缩影了他早年困顿不堪的北漂生活。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住所是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管事的是沈从文一位远房表哥,他才得以搬进会馆白住。因为会馆只提供乡友暂时居住,沈从文不得不另做打算。在农大读书的表弟帮助他搬进了银闸胡同,这所公寓毗邻北京大学红楼。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注: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提倡兼容并包,北大校门向所有人开放,沈从文成为不注册的旁听生。但他仍然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生。1923年秋天,他参加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不过却没能遇到赏识他的贵人——英语太差,面试也一问三不知,最终落榜。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他开始写作。
  青年每天奔波于会馆和宣武京师图书馆,读书写字,两点一线,本想换取三五元稿费,奈何挣钱不得,却招挤对。每次去报社,门房都要索取一两毛钱小费,那些日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然而,他投出的稿子,篇篇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沈从文并没有气馁。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社会改造必须从文学革命开始。可是再美的梦想也难奈身上仅剩的几块钱,仅有的两条棉被。wWw.LSqn.Cn一天,饥饿难忍的沈从文差点就在天桥上参军入伍,因为只要按下一个手印,便可领到饭费。
  1924年11月13日那个下雪的下午,在没有炉火的“窄而霉”小斋里走进来了郁达夫[注: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是沈从文来到北平后,第一个给予温暖的人。
  郁达夫那时正在北京大学教书,教的不是文学,教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这大多数是因为郁达夫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时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也多半是为了生计考虑,因为写字确实不足以养活自己,连周树人这样的稿费大户,也正在为了养活一家人而东借西讨。也许因为这样的原因,郁达夫对于正在文学之路上苦苦挣扎的青年,有着许多的理解。当他收到沈从文的求助函,便来到沙滩附近的银闸胡同,见到了颇为艰窘的沈从文。
  北京此时已很寒冷,郁达夫进屋后看见屋里并没有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旁写着。看着沈从文这般瑟缩模样,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围在沈从文身上……这一上午,他们说了许多话。沈从文告诉郁达夫,他到北京来,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国立大学的头衔。在沈从文看来,只要能从国立大学毕业,至少以后的生计问题可以解决。沈从文还说到了自己的家庭,说是四五年间没有见到母亲和妹妹了,连她们的生死都无从知晓;他还说到了自己在北京的亲戚,曾担任过很高官职的熊希龄。当然,沈从文并没有想去求他的意思……也许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这样听他说话,那天,沈从文对着郁达夫说了很多很多,郁达夫静静地听着,很少说话。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郁达夫解释道:“我今天上你那公寓里来看了你那一副样子,觉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时近中午,郁达夫便请沈从文到外面去吃饭。在附近一家小饭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