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胡适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何炳棣眼中的胡适:气场…
胡适“文凭”悬案水落石…
重新“发现”胡适——《…
胡适“文凭”也造假?—…
“胡适是对内批评中国传…
胡适的家教观:强调做母…
外研社人文社科分社推出…
陈独秀晚年生活困窘 胡…
胡适的最后两年:用吟味…
最新热门    
 
胡适对头吴宓:几十年间与新文学派做对头

时间:2013-03-11 13:36:13  来源:不详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比吴宓大三岁,两人都是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前往美国。胡适进康奈尔大学,先学农业,后改学哲学。吴宓则是学比较文学。二人在政治理念上都接受的是英国的保守主义[注: 保守主义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极其重视现存的传统、秩序、等级和自由的价值,认为这四大政治价值高于其他任何价值,维护这些价值是国家的根本任务。],反对以法兰西革命为榜样的激进社会革命。
  二人都以文学为职志,不同之处在于,吴宓是彻底的保守主义,是反对新文学革命的“国粹派”,胡适却是渐进的自由主义,是新文学革命的主帅。因此,二人在几十年间便处于思想的对立之中。
  吴宓抱定宗旨要和新文学派做对头
  胡适性情平和,处世雍容,即使是论战的对手,也都能以礼相待。吴宓则往往为性情所驱使,喜怒形于颜色。一旦对人产生陈见,便很难消释。吴宓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已经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很多鼓吹文学革命的文章,成为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吴宓因为受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影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当破坏,在心底认定胡适是破坏中国文化[注: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的罪人,而且对受胡适影响的林语堂等人亦怀陈见。WWw.LsQN.cn以后,连他的得意门生钱钟书因为和“新月派”有些联系,也一度被他防范。在这中间,只有一个梁实秋是例外。在吴宓言论和日记中,只见骂林语堂而不见骂梁实秋。
  胡适在学术界很有人缘,即使是在“国粹派”一度集中的清华,他也有发言权。王国维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实际上是胡适推荐。胡适鼓吹白话文,反对旧诗,这是吴宓最为反对的,但是,胡适同时还提倡“整理国故”,在这方面他的成绩也是明显的(胡适自己承认他的“整理国故”是为了“捉妖”“打鬼”)。吴宓办《学衡》,经济上几乎全靠自己掏腰包,在发行量很少的情况下,倒是胡适自费买了一整套。当然他还是为了“捉妖”“打鬼”,却用的是对手也无可非议的文明手段。胡适当北京大学文学院长时,温源宁一度是外文系主任,吴宓想在北京大学兼课,就没有碰到什么麻烦。可见,胡适待人,确实有君子之量。1929年1月27日晚,温源宁在东安门外大街东兴楼请客,在座者有胡适、周作人、张凤举、吴宓等等,以北京大学教授为多。在这次宴聚时,胡适请吴宓参加他正在筹划的英国文学名著的刊译工作,态度友好。
  吴宓对胡适的成见却一直没有消除。本来,吴宓和梁启超关系一直很好,陈寅恪一度希望梁启超出掌清华,吴宓受陈寅恪之托往天津见梁,梁提出他若掌校,必请胡适来研究院。说者可能无心,听者大为有意,吴宓便不愿意再为之奔走。原来吴宓是抱定宗旨要和胡适为首的“新文学派”做对头。不论胡适怎样示好,他都不为所动。说他小心眼可以,说他固执也行。“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用在他身上,倒也恰切。且看吴宓还会怎样对待胡适。
  “念生平受宓恩惠提携,或所谓志同道合之友生,相率叛我弃我而归于敌方”
  1937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要在召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的同时邀请胡适来校演讲“考证学之来源”。胡适在文化行为上确实是一个善于进攻的斗士,他到“国粹派”的大本营来不讲“洋学”,专讲“国学”,可见其在学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