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威尼斯中国群展回国办展…
中国明清已有“禁烟令”…
马一浮的读书法:贵以“…
业内人士:每年至少60%…
中国古代就有“环境保护…
农历蛇年比龙年少29天 …
人生不只有“生活”,尚…
钱夙伟:“非遗”没有“…
“非遗”没有“终身制”
杜永道:“小工作”里有…
最新热门    
 
富有“预见性”的李鸿章:曾重视海疆防务

时间:2014-05-12 10:00:47  来源:不详
近来一些研究认为,李鸿章在晚清最高决策层中,是极少数富有“预见性”的官僚之一。他曾说:“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他奏准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应“是中国海军萌芽之始”。他创办北洋水师,是因为“日本国小民贫,虚骄喜事。长崎距中国口岸不过三四日程,揆诸远交近攻之义,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的确,李鸿章是晚清重臣,“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但这无法改变一般人对于李鸿章作为中日甲午战败主要责任者和《马关条约》签订者的记忆。 
  其实,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的“富有预见性”也随处可见。早在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谈判期间,李鸿章就坚持在条规中列上“所属邦土不可侵越”的条文,以隐指日本应“为朝鲜等国预留地步”。他还对来华朝贺同治皇帝“大婚亲政”的日本外务卿说,日本“若用武强逼断无能相和好之论”。
  问题是这一切对于正在崛起且野心勃勃的日本来说都是耳旁风。1885年2月,日本派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前来中国谈判所谓“朝鲜问题”。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谈判的焦点是中日撤军问题。
  李鸿章力主中国有保护朝鲜的义务和单独派兵援助朝鲜的权利,可伊藤博文诡辩说两国都有共同的派兵权,导致谈判进入胶着状态。最后,李鸿章奏准清廷作出了妥协,表示“两国遇有朝鲜重大事变,各可派兵,互相知照”。
  李鸿章对条约的签订极为乐观,以为当“西国侵夺朝鲜土地”时,中日“可会商派兵,互相援助”。不过,李鸿章又颇有“预见性”地说:“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WWW.LSqN.CN”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向清廷求援。当中国军队刚刚踏上朝鲜的土地,早已急不可待的日本立即派兵直驱汉城,短短的十几天,日军由800人增至8000人,而且尽占朝鲜的险要之地,其吞并朝鲜、染指中国的野心,已是众目昭彰。对此,清廷出兵朝鲜仅有1500人。日本却“著著占先”,清廷则“面面受制”。
  到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对中国海军发起突然袭击。次日,李鸿章还复电清廷说:“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并提出清廷驻日公使“应撤回,倭驻京及各口领事应讽令自去。倭土货多赖华销,应檄行各关暂停日本通商”。
  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于8月1日颁布宣战上谕。日本是周密筹划,主动进攻,而清廷全无精神准备,完全是仓促应战,被动防御。清廷把防御的重点放在平壤和奉天,而独独忽略了黄海、渤海的防卫。日本海军十分狡猾,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时地窜到威海、旅顺等处“施放空炮,旋即远飏”。李鸿章却认为,中国海军“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有余”,故不与日本海军“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那么日本“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
  这种放弃制海权,消极防御的方针,一开始就将北洋海军[注: 北洋海军,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引进死胡同。正是消极防御的方针,使得北洋水师的一些将领专门敷衍差事。当得知“倭兵之队来华,头队指黄海”的消息时,李鸿章令定远、镇远等舰“出巡威湾旅一带”,但舰队虽然“出巡”,却从旅顺驶向威海。在这“出巡”的十天中,日舰已将陆军护送至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李鸿章又令舰队驶往旅顺湾,舰队又故伎重演,由威海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