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威尼斯中国群展回国办展…
中国明清已有“禁烟令”…
马一浮的读书法:贵以“…
业内人士:每年至少60%…
中国古代就有“环境保护…
农历蛇年比龙年少29天 …
人生不只有“生活”,尚…
钱夙伟:“非遗”没有“…
“非遗”没有“终身制”
杜永道:“小工作”里有…
最新热门    
 
富有“预见性”的李鸿章:曾重视海疆防务

时间:2014-05-12 10:00:47  来源:不详
入旅顺,并泊锚不动。日军进逼金州,旅顺防务岌岌可危,可舰队却逃离旅顺,返回威海。
  1895年2月17日,威海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被弹劾,并被“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日本的铁蹄已逼近奉天“根本重地”,清廷无以对策,只得“遣使议和”。光绪谕令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并赏还翎顶、黄马褂。
  李鸿章“预见”到自己使命的不合时宜,他说:“战绌而后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机万紧,更非寻常交际可比。”所以,凡是中日谈判的重大问题,他从不“擅作主张”,而是函电交驰,随时奏报,最后由清廷定夺决定。
  1895年3月20日,他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谈判。他就中日和谈作了长篇谈话,其要点有三,首先赞扬日本“近年改革事业的成就”;然后,他说“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帮助其将来之进步,可谓得益非常巨大”;最后,他呼吁“中日同盟”,理由是“中日两国为东亚两大帝国,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但在伊藤博文的强势恫吓下,李鸿章已是“力竭计穷”。4月17日,在奏准清廷后,他与伊藤博文签署割地赔款、承认朝鲜独立的《马关条约》。李鸿章此前的“预见”再次言中,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注: 北洋大臣,清代官名。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清朝末年官职设立于1870年全称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的贵冠,本是“一路扶摇”的仕途,顿时坠入沉底,以致哀叹说:“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张家康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