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万卷楼》评论:充满童…
认识论与本体论:主体间…
文艺理论:体系建构与教…
最新热门    
 
众论:玩的是“开心”还是“寂寞”?

时间:2009-12-4 10:48:56  来源:解放日报

  从误传因玩“偷菜”游戏导致耽误患儿救治,到各大公司为保障白领工作效率而相继封杀开心网,更有甚者还有人雇用起了“偷菜钟点工”,“开心网现象”正日益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其实,大家不是在玩开心网,是在玩寂寞。”云南网络写手赵立的开心网定义,似乎道出了背后的某种社会心理。开心与寂寞本非问题,问题是当某种心理蔓延成为社会现象时,值得深思。

  隐藏于屏幕后的无力感

  曹洛洛

  我们不再饥饿。我们无聊了。

  当温饱不再对我们的生活构成威胁,当大部分人都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物质追求长路漫漫永无尽头的时候,精神上的“小富即安”就会渐渐冒头。

  丧失激情和消极怠工也许是现代脑力劳动的某种过程。我们被限定被支配的是心智,而不是躯体;所以我们手上有着那么一点点隐性的选择权———选择自己此刻是不是要“身坐此间中,神游天地外”。然而,我们又常常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们的头脑中装着各种来源于不同出发点的价值观,我们以为自己了解很多、知道很多、掌握很多讯息、能够做出更多有质量的思考,但实际上呢?我们不晓得自己内心真正的思维线索是什么。羸弱的价值信仰,令我们在丰富的精神世界里茫然了。

  现代通讯手段无限放大了我们在精神空间的触角,所以,这种“神游”的边界就变得失去控制。我们不是感受不到失控的危险,当我们在“占车位”、“贴罚单”、“偷菜”的同时,也可能会有负疚感,甚至不安全感。但我们要如何面对这种选择上的无助?唯有从网络提供的人际联结中获取心理支持。你有没有发觉,每当我们看到好友们也在线上不断更新“好友动态”时,心里就会感到特别舒适、特别安宁?

  如果没有开心网,还是会有别的东西来掳走我们的注意力,霸占我们的工作状态。对我们来说,电脑屏幕后面隐藏的矛盾性和无力感总是要找到出口的。当我们流连这种游戏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的心态已经和西方中年中产阶层接近了———外表殷实,内心干枯;害怕改变,毋宁妥协。

  别把“寂寞”当借口

  江 莘

  许多公司有份上外网的“黑名单”,用以有的放矢防止员工工作效率降低,然而事实上却防不胜防。人们依然能通过手机玩转开心网,或者利用其他手段和渠道,达到相同的娱乐消遣目的。关于“开心网现象”,有人这样说:“大家不是在玩开心网,是在玩寂寞。”

  真是“寂寞”惹的祸吗?

  如今,“寂寞”已跃升为一个网络红词、一种标签,它被一再滥用本身就带有揶揄性,在无形中化解了工作态度和责任的严肃性,而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过,在这里更想谈谈容易使人忽视的问题的另一面。我们常看到,不少白领长期伏案工作,一坐便是大半天,工作中笼罩着紧张、焦虑。我的一位朋友曾半抱怨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他们办公室里不大敢种养绿色盆栽,通常都活不了多久,更遑论员工,可见环境之“恶劣”;而一度发起的工间操,起初反响不错,却终告半途而废。大家更愿意固守电脑。究其原因,或许一方面,日常工作里已养成依赖网络的习惯,另一方面,社交网络既是纵情制造闲暇娱乐的巨大空间,也是躲避现实紧张的港湾,所以备受青睐。

  在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互相角力中,往往前者占上风。透过“开心网现象”,大概能一窥当代公司白领内心世界的焦虑和纵情,这当然有个人乃至群体性因素,可是我们是否应该由此多多关注办公室的“生态环境”?如何营造张弛有度的工作氛围,如何在应接不暇的工作之余或者工作间歇,使员工能更好地放松、调适自我,排遣甚至是宣泄工作的压力,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缺的不是“开心”,是关怀

  秦 鲁

  今天,邻里关系已今非昔比。许多职业人对单位的“主人翁”感也荡然无存。工作变成了“讨生活”,交朋友是为了“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对工作不满时就可以炒单位鱿鱼。在一些人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简约为“交换互动”模型。现代人尽管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却空虚了,结果只好到虚拟世界寻求慰藉。

  记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里经常举办诸如拔河、合唱之类的文娱活动,虽然俭朴,却使大家感受到了单位的意义和精神的快乐。尽管这一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目前的国情,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