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墓葬摄影对摄影师风水的…
纪实摄影:千年古镇云南…
庆祝60周年国庆摄影比赛…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
摄影文学与网络文学
阴影在摄影构图中的运用
最新热门    
 
摄影家姜晓文:3年定格2万张拍摄民间川剧团

时间:2009-12-12 11:14:10  来源:四川日报

  “川剧永远不可能消亡,因为根植于民间。”在大型纪事摄影画册《中国川剧》首发式上,画册作者之一、川籍摄影家姜晓文感慨川剧魅力无穷。

  3年定格2万张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曾经流传于四川、重庆以及相邻的贵州、云南、湖北等地,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

  “我们从2006年起,就跟踪拍摄川剧,用了3年的时间,追寻四川及重庆的川剧团、川剧艺人、川剧绝活。”姜晓文告诉记者,当《中国川剧》摄影画册第一次制作完成摆在他面前时,他几乎潸然泪下,3年来的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我们几乎走遍了四川的每一个县,跟踪了几乎每一个民间川剧团,跟着这些剧团跋山涉水走进乡镇和山村。

  《中国川剧》分为“绝技绝活”“川剧脸谱”“角色造型”“梨园奇葩”“根在民间”“摇篮川剧”等六大板块。为了全面反映川剧的生态,姜晓文和同伴袁学军、姜弯弯还到重庆、贵州跟踪拍摄当地的小川剧团。姜晓文说,拍摄非常辛苦,一次在大年初三,为了拍摄一个草根剧团冒雨到山村演出,遇到乡间小路,车开不了就步行进山,到达目的地时腰部以下全都溅满了黄泥。但当看到戏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时,他们被感动了:川剧的生命力在民间是如此的旺盛!

  姜晓文说,民间川剧演员敬业的精神也让人感动。哪怕一个月下来,每个演员只分到几百或者一千多元的酬劳,但脸上都会喜气洋洋。他说,正是种种感动让他们坚持了3年多,3年里的每一个春节及“五一”“十一”大假,他们全都用在了追踪剧团走乡串户的拍摄中。

  据了解,这本画册只收录了230余张照片,但3年来,他们走遍巴山蜀水,拍下了展现川剧魅力的2万余幅精彩绝伦的图片。

  啃着鸭脚板看川剧

  “我儿时是在川剧锣鼓声中度过的。”在姜晓文的记忆中,与川剧结缘是小时候牵着外婆的衣襟去老成都的华兴街茶社听川剧。外婆是川戏迷,每次听戏时都会花5 分钱给姜晓文买一个卤鸭脚板。于是,姜晓文就一边啃着鸭脚板一边看川剧,川剧可以说从小就烙在了他心底。成为摄影家后姜晓文一直构思着这个题材,终于在3 年前邀约朋友袁学军,并带上女儿姜弯弯,一起开始了有关川剧的拍摄工作。

  年轻时做过多种职业的姜晓文最终选择了摄影。他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网球大满贯之梦》、《奥林匹克之梦》、《大地震》和《川剧》等大型摄影画册。“上世纪60年代,母亲就赠送给我一架照相机,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姜晓文说手中的相机是他的最爱。

  成都悦来茶园、川西古老会馆、川北农村戏台、重庆古镇小街、贵州乡间戏会……在《中国川剧》中,姜晓文等辛勤努力地拍摄记录了川剧在民间的活跃情况,更在川剧界老艺术家、老艺人、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对川剧的动作范式、脸谱描绘等进行了严格规范的拍摄。“拍摄的目的就是要振兴川剧。”姜晓文用镜头着力表现川剧在民间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对传统文化应加以保护、挖掘、弘扬。

  本报记者 何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