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阴宅与阳宅的审美异同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
奇才 狂士 诤臣——论…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
《诗经》作品心物情景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
最新热门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

时间:2009-8-8 16:44:2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摄影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审美复合时代的精神,是人们多元审美需求的产物;作为传统文字文学的变革和超越形式,摄影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它们集中体现着审美复合的精神;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是现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理论范畴。

近来,摄影文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大家纷纷发表文章,不但在创作实践上不断丰富着摄影文学,而且在理论上也使得摄影文学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起初,有学者把摄影文学看作是一种民族文学的当代创新 ① 。后来,另有学者则把摄影文学看作是一种先进文化 ② 。前不久,又有学者认为摄影文学是近年来先进的文艺思潮 ③ 。为什么各界人士对摄影文学的评价如此之高?为什么文艺理论界对摄影文学情有独钟?为什么赞同和支持摄影文学发展的队伍是如此庞大而更有不断增加之趋势?为什么摄影文学在这近二十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作为摄影文学的创导者,回顾摄影文学发展的过去,至少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审美复合作为摄影文学的精神内蕴,是当代审美精神内涵核心部分,是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能动反映,也是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内容之一;二是审美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决定了摄影文学的美好前途和未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④ 摄影文学虽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字文学的新型文学,但是,它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产生和发展都植根于现实的生活实践,受现实生活实践的制约。摄影文学二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证明,没有现实生活的土壤,没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摄影文学,更不会有摄影文学今天的繁荣。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阶级斗争的思想藩篱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看世界,文学洞开了自己发展的大门,真正感受到阳光的明媚、空气的清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共处,享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成为打破过去僵化思想的一种方式;同时,社会也给予了文学这样的权利,就是人们可以把过去的精神伤害和苦闷自由发泄出来。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更多的转向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剖析,等等。但是,传统文学无论如何发展,都没有完全脱离文字和纸张。复印技术的提高也仅仅影响了传统文学的传播速度,部分地适应了当代人们生活的快节奏。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文学并没有跟上时代多元审美需求发展的需要。在思想开放和传统文字文学部分缺位二律背反的作用下,摄影文学作为传统文字文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开始进入文学的主流。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生活的多元化为摄影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二律背反、相互作用,为摄影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是西方科技理性文化、东方传统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多元共现。如果单从文艺影响人们的内容和形式来看,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包围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一股潮流。于是,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以纸张印刷和复印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世界,又何能独守自己的“象牙塔”而免受图画的熏陶和冲击呢?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的大众文化的勃兴,使得以纸张印刷和复印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从精英意识换化为精英与大众并存、以大众为主导的精神意识。这样一来,寻求生存的文化人在时尚追求的导引下,不能排斥便捷快速的刺激感官、以使人们瞬时获得欢悦的图画。但是,这些单纯感性愉悦的图画,并不能张扬起人文精神的风帆。这样一来,在各种传统艺术与摄影技术的相互阐发、相互补充的情况下,“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并冲出了艺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摄影艺术插上了理 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又把文学的艺术语言变成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于是,摄影文学既适应了图画时代的审美需求,又担当了表达时代审美精神的中流砥柱。

值得强调的是,摄影文学的产生在技术支持层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摄影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文学的惊奇效果和轰动效应。这是摄影文学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摄影文学产生的直接物质动因。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但很少在语言传播模式上有过质的变革。只有北宋的毕发明了活字版,引起了文学传播模式的巨大发展,除此之外,传统文字文学的传播模式只在内容上发生过变化。五四运动以来,学界高举白话文大旗,虽然也进行了文体革命,但它并没有改变文字主宰文学的命运。只有到了摄影文学,由于它采用了摄影技术,把文字的描绘化成了栩栩如生、可以直观的图画,又采用了现代复印技术,大大加速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使其文体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同时,摄影图画所产生的具有震惊效果的审美内涵,也是人们热衷摄影文学的美学内因。可以说,摄影文学是传统以纸张为载体的文学的一种现代化文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文学的产生并不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完全同步。马克思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⑤ ,而有些艺术形式则必须等到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才会出现。生活的多元化和摄影技术的产生都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拿生活的多元化来说,它只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以前社会生活趋势而言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也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后期却受“文革”的影响,文艺战线万马齐喑。而只有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以来,文艺才真正开始繁荣起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开始争奇斗妍,自由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倡,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比如,电视传媒、网络文学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从而使生活更加多样化了。从摄影技术来看,1893年产生了现代摄影技术,此后,西方报刊就有一种重要的摄影体裁——摄影文章。他们用几张或多张的照片,配以必要的文字,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这种报道方式与我国的摄影专题报道十分接近,既可看又可读,有文字的和没有文字的形象,彼此有力地补充而加强了效果,把这些文字与这些照片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这种新闻手法促使欧洲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摄影故事。摄影故事已经是摄影文学的创作形式,但是,可惜的是,这时的“摄影文学”并没有成长为一种完整的自由自觉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没能成为一股强烈的文艺思潮,它还需要自觉地从理论上加以确认,这与中国的摄影文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摄影文学的产生特别是其发展繁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们审美需求的支持。法国著名的思想家鲍德里亚说西方正处于一个类像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媒体、自动控制等按照类像符码和模型已经成为社会的组织原则,连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都以图标为主,而不再是通过文字来输入命令。图像及其自身的魅力已经深入到我们以前以文字为主的知识和交流领域。在这样一个类像时代,图像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审美时尚之一,它强有力地支撑着摄影文学,为摄影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此 外,在摄影文学的旗帜下,汇集了各路精英,用摄影文学团结了一批人,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健康向上的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摄影文学以多元化的现代精英意识获得了广泛的影响。从摄影文学创造的作品数量和品种来看,摄影文学百花齐放、五彩斑斓,可以分为摄影小说、摄影纪实文学、摄影散文、摄影诗;也可以分为叙述摄影文学和抒情摄影文学等,摄影文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这表明摄影文学是一种多元复合结构的审美形式。

总之,摄影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这个审美复合时代的精神,也是人们多元审美需求的产物。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

摄影文学作为传统文字文学的变革和超越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集中体现着审美复合的精神。从摄影文学的内部构成来看,它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复合。摄影文学不仅使摄影艺术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性,冲出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使摄影文学插上了理想的双翼,翱翔于艺术的太空;而且使文学的艺术语言变得直观形象,把文学想象的描写变成可视的画面,使它既有美的视觉形象,又有精辟的语言艺术。兼容性是摄影文学的第一特征,即科学和艺术的兼容、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多样性是摄影文学的第二特征。它包括类别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摄影文学的创作决定了参与性是摄影文学的第三特征。时代性是摄影文学的第四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面地再现人类社会现实,二是向文化、历史的深层挖掘,三是揭示人的心理结构嬗变。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及一切复合艺术的灵魂,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摄影文学从艺术结构形态到审美意识结构都闪耀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审美复合主义的美学光芒,它的诞生是艺术形态的一次创新性突破与重组,它使处于困境的文学与摄影有了光明的出路,标志着艺术已经进入到一个科学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审美复合时代。摄影文学是集科学、自然、社会于一身,又适宜普及和广泛运用的艺术形式,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把审美复合作为摄影文学的标志,并不是为了把摄影文学的精神固定化。随着摄影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的摄影文学观念,这些观念就是对摄影文学本身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有学者指出,不能将审美复合精神固定化,但也不能对此保持沉默,应该提倡审美复合的不同见解。他主张,摄影文学是集中西文学审美精神于一身的产物 ⑥ 。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情景交融”,认为无论是情中景,还是景中情,都要达到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对如何到达这种境界作了一定的研究,他说:“是以诗人感物,连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的“随物宛转”继承了《庄子·天下》篇中的“与物宛转”的物化思想,即人的主观情感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这样才能够把握事物的内在特征。“与心徘徊”是说创作作品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符合表达主观情思的需要,即要用心去驾驭客观事物。摄影文学是对上述古典美学原则的一个继承与发扬,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对摄影文学本身的分析来看,它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作家创造的文字,摄影师拍制的图片,综合二者的技术复印。而三个要素 各自本身又是立体的和多层次的:在作家创造的文字和摄影师拍制的图片世界里,它们各自遵循着美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