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阴宅与阳宅的审美异同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
奇才 狂士 诤臣——论…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
先秦两汉文学对山的审美…
《诗经》作品心物情景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回…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
最新热门    
 
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

时间:2009-8-8 16:44:26  来源:不详
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说的生活、作家(摄影师)、读者和作品的创造模式;复印则反映了后现代科技理性创制文学的功力,例如:削平文学的崇高品质和内涵的深度、追求快捷和多元化的风采等等。整个三维的本身又被零散机械地解拆并定位铺展于静态的纸张传媒中,传达着自身图文并茂的理念……摄影文学以摄影的图片为自身的标签和内涵的核心,为的是在多元的文学中展示自身的根本特征,以标新立异;说明图片的文字已经变成了简洁的诗性语言,比以前单纯文字文学更具有美学韵味;技术复印守护着科学的清醒理性运作模式。它们共同描绘了后现代的多元图景,呈现出和谐的多元撒播的动力之美。因此,摄影文学能够实现古人“情景交融”的美学愿望,同时,又以图画为核心,可以达到“随物赋形”的美学追求。

摄影文学不但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内蕴,而且还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技精髓和人文理念。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在西方古代和近代文论传统中,存在着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的趋势。西方传统语言观认为,口语优于书面语,前者是主、是中心,后者是次、是边缘。德里达认为这种语言观同西方传统哲学一样古老,是一种逻各斯语音中心主义。柏拉图在《裴德罗斯》篇中就斥责文字是交流的私生形式。他讲了一个古代的传说:据说最早发明文字的是埃及的塞乌司,他自夸文字可以增强埃及人的记忆,使埃及人变得更加聪明,但是,国王萨玛斯却认为文字只能使人们容易忘记,因为他们不再去努力记忆了,他们只相信外在的书写符号而不依靠记忆,他们教给学生的只是近似智能而不是智能的东西,人们依靠表面的文字获得的大多是无知。柏拉图进一步说,文字只能使人知道和所写有关的一些事情,而且文字写出来要传给他人,可能要产生误解,因为文字是不能辩解的。柏拉图的观念代表了古代希腊的哲学传统:他们以追求真理为要务,实际上却排斥甚至否定了文学艺术的存在。秉承古代希腊的哲学传统,卢梭认为,造出语言是为了说话,文字只是口语的增补。增补是非本质的额外补充,它附加在本身完整的东西之上,文字是口语增补的技巧,与语言并无本质关系。他们说明了一个主题:文字脱离生活的逻各斯,不能本真地表述现实生活,只是制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到了黑格尔,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提出了文字表达现实的模糊性;另一方面,他又从理念的异化出发,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命题,事实上肯定了文学艺术合理性的一面。他的思想存在着追求真理和表达艺术合流的一种趋势,但是,显而易见,由于他颠倒了生活与精神的关系,他仍然存在着思想的矛盾。这种状况被马克思彻底改观,马克思既尊重真理,又维护和解释了文学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但是,西方到了现代派以后,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同样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分流的矛盾和对立同一。这种存在当然不同于古典哲学阶段,它在客观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也深化了对文论的理解。索绪尔认为,说话成为语言的本质,书写是衍生物。口语作为自然而直接的交流,使得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在场,能指和所指直接对应,使得说话成为最接近意识的直接在场,因此,言谈与思想能够保持一致;而书写是思想的间接在场,说话者不在场,这既延搁了语言的意义,又以文字这种固定的形式板滞了思想,以致造成了意义与现实的不符。德里达深化了这种思想,他认为,言语同样具有意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征。言语同书写一样具有 重复性的弊端。书写的物质铭刻性在阻断在场的时候,也阻断了在场的回复,从而不同程度地避免了重复性。因此,写作与言说都没能贴近说话人的思想,它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了解读者意识的直接现实;二者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书写用记录保存了言说,言说又是书写的补充形式。西方哲学这种深化历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思维和存在达到同一。运用到文论中,就是如何用主观意识来本真地表达现实生活。柏拉图用了两种方法:1.在灵魂中保持逻各斯,知道何时沉默,何时说话,并且知道对谁讲;2.用对话的形式保持逻各斯。正如柏拉图的方法一样,摄影文学一方面用图画说话,她知道保持生活的逻各斯——是生活的本真记录。它因此也知道何时讲话何时沉默——在照相机一闪的刹那说话,在照片固定时沉默;她保留了过去的生活片段,这种生活片段既是一个真实的在场,又是向未被照到的地方开放。同时,人们可以在完全生活的状态下拍照,不管被拍照者是被偷拍,还是预拍;也可以预谋性的,摄影师事先预构、被拍者预先准备。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知道为谁预备,预备什么——前者是摄影师来实现的,后者是摄影师与被拍者的共谋。摄影是一种科学理性的东西,它留存了生活的真实。而摄影文学为图画所配文字的诗化又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美学理念。复印技术则大大地强化了后现代所缔造的科技化重复的美学图景。三者形成了不固定的对话形式,从而守住了逻各斯,比较完美地解决了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一的问题。

另有学者认为审美复合是指以多样化、多媒体的艺术形式为感性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在体验,引起美感认同和共鸣的一种审美效应 ⑦ 。一方面,从审美对象上看,摄影文学因其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熔不同特质的艺术语言于一炉,既不同于任何一种独立的艺术类型,又充分体现了多样性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及其多种审美要素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从审美的主观感受上来看,摄影文学因其为多维审美素质(或审美性质)的和谐渗透,能达到同审美主体生理和心理、精神相联系的适度的美感享受。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摄影文学成为艺术家复杂的感情、理解和想象等内在体验的合理的感性形式,是有其内在必然性的。摄影文学意象具有多向性、超越性和包容性。

可见,审美复合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范畴。它既讲了摄影文学所内含的各种美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讲了摄影文学和其它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摄影文学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关系。从作为审美客体的美的方面说,摄影文学所展现的美是一个多层次的美的结构系统。摄影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虽然内含着文学、摄影、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但从最基本的学科和艺术领域的划分看,它应该是审美—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形态。这就决定了摄影文学是以艺术美与科学美的融合为主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多种美的因素在内的一个美的复合结构。在“审美复合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层面上,与美的审美结构相对应的是一个多种审美类型和审美心理形式相结合的审美意识复合结构,这是对摄影文学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相统一的本质特性的具体规定。

摄影文学是在对包括摄影和文学在内的其它艺术形态的肯定性否定中建构起来的新的艺术形态,是融合了人类主体长期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积淀了摄影、文学等诸种艺术形态的审美特征,把审美—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复合性艺术。因此,只有当我们把摄影文学与摄影和文学等其它形态的艺术,放在人类审美—艺术活动的整体结构中来加以比较和考察之后,才有可能对摄影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根据有一个真正科学的把握。

注释

①②⑥⑦成东方主编:《全球化中的摄影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第213页,第70页。

③成东方、徐珂:《关于摄影文学的对话》,《文艺报》2002年11月15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3-7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114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