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全国美展“精简”获奖作…
谷歌提供所录中国作品清…
北京青年设计师林瀚作品…
鲁迅何曾当“酒保”?
我爱海南岛·我爱台湾岛…
中国“藏獒画家第一人”…
谷歌回应作协维权通告 …
特纳奖画家画过即毁 称…
布克奖获奖作品《狼厅》…
二月河谈作品真实性:封…
最新热门    
 
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09-12-23 12:03:05  来源:光明日报
学两位老师的这一看法,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状态。山东德州一位语文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学读书时学鲁迅的作品也没什么感觉,直到走上社会打拼10年以后,再读鲁迅,才读出了一些味道。”可见缺乏生活经验的人,理解鲁迅是吃力的。

  可是几十年来,鲁迅作品教学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在十几岁的中学生刚刚接触鲁迅作品时,就想让中学生读懂鲁迅。这种要求,超越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违背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也忽视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郑璀宇认为: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对鲁迅作品能初步感受即可。至于其内在的深刻含意,可以随着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观察的不断增加,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

  不能忽视语文能力培养

  鲁迅作品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上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虽然在理论上大家对此不会有异议,但如何操作却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即使在一些观摩课、示范课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倾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审顾之川先生在点评鲁迅作品教学观摩课时就指出: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写作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词语;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学习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对全文或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一些语文老师的展示课,为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邓虹老师在上《药》这一课之前,在网上开辟《药》的自主讨论区,让学生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各方面进行分析、感悟、探讨、质疑;她把精华的帖子在课上展示,让大家欣赏、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钻研的热情。当她发现有同学对华大妈、夏四奶奶的心理分析明显忽略了文本,竟然还受到同学的跟帖称赞,表明这一问题有代表性,就把这个帖子引入课堂,让学生对照作品的前后情节,讨论这样分析人物心理是否中肯,最终提高了学生“从文本出发的鉴赏意识”。

  虽然附中的学生基础好,但邓老师绝不忽略对字词句的学习。她根据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诸如:“买药”一节中,结尾句有怎样的含义?“疯了”一词为什么几次出现,效果是什么?“上坟”一节中的环境描写用意何在?等等问题。从理解对字词句的表现力,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在拓展作业中,邓老师先向学生介绍叙事学的新知识——“围绕一个故事讲出许多故事”;然后推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引导学生关注其超凡脱俗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布置创造性思维拓展练习:从与《药》相关联的人、事、景中,任选角度,自定题目,与鲁迅先生合写一篇小说《药》。

  邓老师在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了初步的整体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还让学生为刘和珍写挽联、写墓志铭,用写对联的形式概括祥林嫂的一生。为此,她的学生学习和浏览了很多对联、挽联、墓志铭的写法。既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提高了多种文体的写作和欣赏能力。

  当初邓虹接手这个文科实验班时,37名学生中只有6人表示对鲁迅作品有兴趣。经过两年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探讨,她的学生以“感受鲁迅作品”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对联等佳作迭出,有的还被大学教师引入鲁迅作品教学的课堂。

  语文界与鲁迅研究界应加强联系

  钱理群指出:“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界,很多教师自己的文化积累很有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极其过时,不少人还在沿用三五十年前的阶级斗争的观点。温立三说:“5年前,我们在研讨‘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时,就呼吁鲁迅研究界应与语文界加强联系。但直到现在,能像北大钱理群、王富仁教授那样关心语文教育的专家极少”。他希望鲁迅研究界能及时把一些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语文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先生更是呼吁:鲁迅研究机构与语文教育界应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定期交流,把鲁迅研究的新观点、新发现向语文界介绍,使鲁迅作品教学更具时代性,也使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效益更大化。

  本报记者 宋晓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