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林奕华:琼瑶的女主角个…
《鳄鱼街》出版 余华:…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郭于华:山寨文化的山寨…
最新热门    
 
林同华:“宗白华研究专家”究竟做了些什么?

时间:2009-12-25 10:09:09  来源:文汇报

  最近,我应北京大学出版社之约,为其“中国学术大师系列”撰写《美学诗人宗白华》一书。中断了十几年美学研究的我,重操旧业,把我主编的《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995年版。此书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找来读了一遍,又找来关于宗白华的各种研究书籍,其中,包括王德胜的《宗白华评传》(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思想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宗白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

  不读不知道,一读才发现,有些词句似乎很熟悉,将它与我主编的《宗白华全集》等书一比较,才知道,其中抄袭实例不少。当今学术繁荣的背后,学术腐败对学界与高校的侵袭是怎样的程度!这几本书的作者不研究宗先生一再说明的“我自己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就是相信精神一元论”(《看了罗丹雕塑之后》,《少年中国》第2卷第9期)和“我始终是个唯心论者”(1922年10月2日《时事新报·学灯》,《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419页)这一早期的唯心论哲学思想,硬把它说成是“素朴的唯物论”。事实上,宗白华在许多早期文章中都表达他的唯心论人生观与自然观,五四时期与宗白华交往的李大钊、毛泽东、张闻天、郭沫若等,都有先后从唯心论走向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转变。难道宗白华就是那么神,竟然没有这个思想转变的历程?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作者对于我的著作论点的抄袭。为了客观公布这些事例,我将其列例如下:

  一、我在《哲人永恒,“散步”常新——忆宗师白华的教悔》描述宗白华青年时代追求知识的情景时写道:

  “宗先生的青年时期,则爱读那优美的《华严经》,视‘圆融无碍’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又喜爱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的思想和王、孟、韦、柳等人的绝句,闲和静穆的境界,天真自然的态度,寓秾丽于冲淡之中的审美情趣,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的顿悟超感性论,叔本华的直观中深沉,物我交融,主客为一和忘情于无意志的审美直观,魏晋玄学主张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这些思想均为相通。故宗先生和汤先生交往日深,情意益重。”(《宗白华全集》第四卷第774页)

  7年后,王德胜在《宗白华评传》第63页中也写道:

  “宗先生青年时期最爱读的,就是那词句优美的《华严经》——伟大庄严的佛理境界常常投合了他心中潜在的哲学冥思,并视‘圆融无碍’为人的最高认识境界。同时,他又极为喜爱唐代大诗人王维、柳宗元等人绝句中闲和静穆的意境,天真自然的态度,寓秾丽于冲淡之中的审美情趣。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见真如本性的超感性论,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以及叔本华的在直观中沉浸,主客为一和忘情于无意志的审美直观,这些思想在宗白华那里都是相通的。这样,他与汤用彤一个在哲学系讲授哲学,一个在学生中讲授美学、艺术学,彼此因着理想、趣味的相投而相互赏识,交往日深,常常就学问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宗白华》一书的第41页同样有这么一段话,恕笔者不引了。

  这一段引文中的抄袭,不仅达到“形似”,而且可以说进入“神似”境地。别的不用说,光就我在1992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审美文化学》第128-171页中有“审美感:感性·超感性”一章,以后笔者在《超感性:审美鉴赏的本质》中谈到:“超感性则是对感性的超越,又是对理性的感性回归;既是对情感的超越,又是对情感的沉潜。因此,……只有建立在感性与超感性统一于情感、超情感的基点上,才有希望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揭示审美的奥秘。在这一意义上说,超情感既是超越了感性的,又是超越了理性的;既是超越情绪的,又是超越情感的。超感性才是一切审美鉴赏的最本质的概括。”(《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1994年,又用“超感性论”来概括禅宗的审美特征。现在,才得到王德胜的“认同”,还大摇大摆地写进他的大著中。

  二、我在《哲人永恒,“散步”常新》里写道:

  “宗先生这种治学方法,正是受到他在留学德国时的著名美学家德索教授的影响。宗先生说,1922年,他从法兰克福大学转入柏林大学,德索已在那里教了25年美学和艺术科学。德索的名著《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已出版了15年。他提出要建立艺术学体系,从美学中吸收营养,又注重参观博物馆,主张凡是研究美学的人,要多看艺术珍品,用它们的成就去印证美学理论。德索说,公共博物馆里参观的人群,常常无目的地在大厅中拥挤,盯着图画中的难以辨认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