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2010年交通工作安排(1)
交通局2010年交通工作打…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
郑渊洁回应当选作家首富…
陕北民歌走向维也纳 票…
公司职员2009年工作总结…
《小团圆》在争议中入选…
2009年 全国超七成博物…
2009年电影盘点:电影和…
2009让键盘发烫的流行词…
最新热门    
 
20余位非遗传人进京献艺 坦陈面临传承困境

时间:2009-12-25 10:09:19  来源:新京报
化遗产名录。

  两支长约15厘米的并排竹管,管头塞着两片竹簧片,80岁的羌族老人何克支双手手指捏住笛身,嘴一抿,乐声便飘荡在了首都博物馆非遗文化展厅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传承2000多年,传达着羌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声伴着何克支,响了70多年。从七八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羌笛,何克支便从心里喜欢羌笛,他每天必须练上两三次,几十年不变。

  年轻时的何克支自己上山砍竹子,制作羌笛。制作难、学习难,学的人不多,吹得好的多是老人,却也先后故去。

  1964年,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何克支成为全国民族文艺大汇演中唯一的一个羌笛艺人,在北京连演了40多天,毛主席也成为观众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年代,何克支有了徒弟,但学羌笛需要天分,何克支的6个徒弟也有了很多弟子,但真正吹得好的不过五六人。让老人欣慰的是,孙女何美燕成为当地唯一一个能吹好羌笛的女孩子。

  “我想发展羌文化”,板房成了何美燕震后的居所,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她还想办一个乐团,在全国巡回展演。

  采写/本报记者 吴昊亮

  摄影/本报记者 周晓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