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张艺谋之《三枪》:闭嘴…
张艺谋“肢体横飞”是艺…
张艺谋“三枪”打晕三分…
肖鹰:张艺谋“谋钱不谋…
张艺谋:芙蓉姐姐都被接…
张艺谋的心态变了之后
张艺谋新片获恶评 韩寒…
《三枪》:不太像张艺谋…
“艺才群起”创作体活动…
张艺谋诉“传记”侵权案…
最新热门    
 
“艺谋”真的不“谋艺”了吗?板砖票房对半来

时间:2009-12-28 10:56:13  来源:燕赵晚报

  截至12月22日,《三枪》的全国票房已经突破1.8亿,这是个令人羡慕的票房数字。有人说,张艺谋的前十年是与巩俐的品牌整合,后十年则是与张伟平的品牌整合。二张性格迥异但分工明确,攻守同盟,终于开拓了一条独特的张氏商业电影之路——一边骂声一片,一边却能票房赚得盆满钵溢。

  一半是板砖

  一半是票房

  用《三枪拍案惊奇》在谷歌上搜一搜:网页5170000条,资讯9667条,评论14723789条,博客40929条;再看看新浪,与《三枪》相关的博文共3397522篇,周排行第一——这还只是记者截稿前的数字。四面八方的唾沫星子不断地因《三枪》向张艺谋飞去,但这并不影响票房。不到一周超过一亿的票房实在有点“骇人”,也算延续了张艺谋电影向来叫座不叫好的局面。

  有纸媒评论说,因为《三枪》,“张艺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已经“从优秀走向平庸,又从平庸走向恶俗”。网上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满心欢喜地给电影院送了80块钱,黑灯瞎火经历了平地一声雷,被囧了个外焦里嫩”、“老谋子的快乐阴谋”、“不是杯具,也不是洗具,只是一场餐具”……等等等等,远比某些媒体上文绉绉的词来得实在。也有人认为,《三枪》有个命题就不错了,比以往张艺谋“苍白”的大片好多了。

  张艺谋似乎也料到了《三枪》会遭遇口水,只是没料到口水来得如此生猛。他回应说“票房才是硬道理”,并直接反驳“是做文化精英还是做堕落英雄呢?这些争论现在都过去了”,“那我拍什么不堕落呢?下一部我走文艺路线,拍《山楂树》,是不是就不堕落了?”。

  倒是文艺评论人孙孟晋说得明白:“电影的皇帝有正殿的庄严,难道不能有后院的玩乐吗?”记得早先有记者提问,《三枪》首先要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张艺谋沉默了一小会儿,思索着看着远方,仿佛这个答案他也刚刚开始寻找。“命运的荒诞就是偶然改变了一切。”然后,释然地说:“我觉得可以了,有个命题不错了!”

  前十年,为爱

  诚然,很多人还在把张艺谋当做第五代的领军人、中国电影界的大师在膜拜,这要归结于公众对中国电影导演排行榜“南波腕”(NO.1)的种种期许。

  1987年,张艺谋导演了电影《红高粱》。影片浓烈的色彩、豪放的气氛、叙事与写意于一炉的风格,充分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更征服了亿万观众也奠定了张艺谋大师的地位。从此,张艺谋和巩俐的名字,便被刻在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里程碑上。

  此后的十年,是张艺谋与巩俐的十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活着》……张艺谋的每一部力作,无一不是为巩俐量身打造。

  据说,曾经巩俐只挑黑白两色衣服。“我是一个很专一的人,不止爱情专一,对人和做事,都是这样专一。”巩俐曾说:“我要在三十五岁前嫁张艺谋。”还说过:“我要为他生四个娃儿。”在《三枪》剧组里担任剪辑的张艺谋的“海归”女儿张末,到现在对巩俐仍是颇有怨言:“因为巩俐,才使我的童年少了其他孩子都有的乐趣并多了些沧桑。”张末还写了一本书《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父亲和母亲的生活,书中提到巩俐也是十分不快。虽然最终,张艺谋觉得巩俐并不适合做自己女儿的妈妈而和巩俐分手,但从他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我的父亲母亲》开始,他选的“谋女郎”就一个比一个甩不掉巩俐的影子。

  2006年,两人分手许多年后再度合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宣传现场,张艺谋说:“她很适合演皇后。以前曾经说过要为她打造一个皇后的角色……”一番话,不但令巩俐当场落泪,更不知感动了多少痴情人。但是,《黄金甲》只能算是圆了张艺谋当年感情上的一个夙愿,并没有因此找回爱情的“幸福时光”,他的商业大片之路也没有因此峰回路转——《黄金甲》只是他后来众多叫座不叫好的作品中并不出彩的一个。

  后十年,为啥?

  如果说,张艺谋的前十年是与巩俐的品牌整合,那么他的后十年则是与制片人张伟平的品牌整合。张伟平也说:“与张艺谋合作后,我最希望做到的就是张艺谋影片离开哪个影星都可以,要打造张艺谋品牌!”但此前他的电影品牌不是张艺谋,而是巩俐。

  张伟平打造的“张艺谋”品牌显然是成功的。张艺谋在中国影坛就是一个大品牌。他拍的电影不管是观众骂也好,赞也罢,但就是在这种激烈的争议声中票房也节节推高。最明显的就是在《英雄》之后的商业大片中,几乎每一部都少不了一阵阵口诛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