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曹操高陵发现目前最大石…
新民晚报:面对曹操墓能…
村民十年前得鲁潜墓志拓…
曹操墓会不会是另一只周…
曹操墓确认 操之过急
外媒热议“曹操墓被发现…
曹操墓现身引发更多疑问…
安阳敦促盗曹操墓者自首…
面对“曹操”,市长应该…
曹操墓的确认应抛弃经济…
最新热门    
 
曹操谋士陈琳或葬宝应“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时间:2009-12-30 10:4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扬州晚报

  昨天,本报对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报道;那么,《三国志》中,哪些人物葬在扬州?还有哪些人和扬州有关系呢?当天,记者进行了探访。

  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说,当时曹操手下有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较为年长的陈琳,就是广陵射阳(现为宝应)人。他在诗、文、赋上皆有建树,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了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他的散文文风雄放,笔力强劲。但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三易其主,先后侍奉何进、袁绍、曹操,热衷功名,最终染病身亡。

  宝应县射阳湖镇原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在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因土墩数量很多,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相传陈琳就葬在其中,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明。扬州中医祖师是华佗弟子。

  三国时期,还有哪些人物和扬州有关?韦明铧说,当时扬州处于魏、吴两方政权的中间地段,一会儿属魏,一会儿属吴,有时候还是双方都不管的“真空”地段。

  据韦明铧介绍,曹操一生并没有踏足扬州,但他的儿子曹丕来过扬州,还对着滚滚长江,发出长叹:“这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啊!”

  为曹操医治过头疼病的名医华佗,也长期在扬州活动过;他收下的唯一弟子吴普,就是扬州人。一直以来,扬州中医都奉吴普为祖师爷。解放前,扬州地区还有过吴普庙。

  此外,扬州还有一位学士叫做张纮,到了东吴当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他和陈琳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关系不错,常有书信往来。有次陈琳写信给张纮,夸赞他文学水平高;张纮回信写道,自己在陈琳面前只是“小巫见大巫”。这也就是成语“小巫见大巫”的由来。 (王鑫)

  葬在扬州的“帝王将相”

  帝:隋炀帝杨广

  【地点】槐泗镇

  【发现时间】清朝

  扬州在历史上没做过国都,所以埋葬在扬州的国君并不多见,只有隋炀帝杨广。他在江都被杀害后,就被埋葬在这里。隋炀帝陵的发现,和清代大学士阮元分不开。正是阮元,在扬州为隋炀帝立碑建石,并请扬州知府伊秉绶修建了隋炀帝陵。

  隋炀帝是否安葬在隋炀帝陵里,现在还没有进行考古发掘。但晏炳森认为:“不是所有的陵墓都要进行挖掘的,保留原样,同样是对历史的保护。”

  王:广陵王刘胥

  【地点】汉陵苑

  【发现时间】1979年

  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之子,获封广陵王。一开始,他的坟冢在高邮天山;1979年采石工人开山时,发现了山中古墓葬,后将墓冢整体搬移到蜀冈,成为现在的汉陵苑。

  晏炳森介绍说,因为汉朝推崇厚葬,所以当时考古开掘时,尽管该墓遭受过盗掘,仍出土了大量文物,约有千件之多。特别是规模宏大的“黄肠题凑”,是汉代诸侯专享的特殊墓葬制,皆由楠木制成,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目前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将:李长乐

  【地点】西湖镇

  【发现时间】民国年间

  李长乐是一位晚清猛将,一生得了三个“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有的。后来,他来到扬州买田置宅,安顿家小。他去世后,清光绪皇帝赐谕葬于扬州,谥封勤勇公,墓址为维扬区二道山赵庄东北,即现在维扬区西湖镇经圩村赵庄。这种“奉圣旨谕葬”,是清朝对中兴功臣亡故后最为隆重的葬礼制。

  在将军中,还有明朝抗清将领史可法。在知道必定兵败时,他就关照义子,自己牺牲后埋葬在梅花岭。但后来清军破城,史可法尸骨并未找到。现在史可法纪念馆内的梅花岭,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相:阮元

  【地点】槐泗镇

  【发现地点】近年

  阮元是清朝著名学士,官至太傅,管理刑部、兵部事务。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阮元去世后,道光帝在祭文中称他:“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阮元归葬雷塘祖墓,即现在的槐泗镇永胜村。他下葬的地方为祖茔,除了阮元墓,还有阮家祖宗的一些墓冢。如今只有墓碑,并无其他明显的建筑。

  宝应商周遗址参评“十大发现” 为扬州唯一参评项目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