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平山郁夫:庄严美与幻想…
《洛神赋》幻想艺术产生…
试论《聊斋志异》幻想艺…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治正…
最新热门    
 
在幻想中反思现实

时间:2010-1-9 11:58: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一、长篇期待突破

  吴岩:2009年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新中国走过了60年的历程,科幻作家刘慈欣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0周年国庆之日,中国宇航员就可以在月球上向天安门发来问候……”刘慈欣的这个想法可能过分保守了。下一个60年,对中国来讲,可能踏上的不只是月球。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科幻作家对未来作出了什么样的畅想与预测?

  郭凯:2009年的科幻创作可以说是平稳发展。就长篇而言,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王晋康的小说《十字》。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生死平衡》等医学伦理小说的主题,集中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的故事基于一个如何“复活天花病毒”的构思,作家借“十字组织”之口表述了这样的观点:人类之于自然界是渺小的,无权宣判其它物种的死刑,像1979年灭绝天花病毒这样的事情看似进步,实际上造成了人类免疫力的真空,有可能使人类遭受更大灾难,现在要做的,反而是保留这一物种,让低活性的天花病毒刺激人的免疫力,同时也让自然恢复自身的平衡。

  吴岩:听起来是作者提出的“低烈度纵火”理论的延续。这个理论曾经广遭一些人的质疑。不过,科幻小说恰恰就是要提出挑战的观念。王晋康仍然挑战性十足,他的勇敢和执著真是可嘉。

  郭凯:那次大辩论是在SARS流行的时期。当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分成两派参加了讨论,我记得科学文化学者也跟科幻作家站在了一起,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和那次引起争论的作品相比,《十字》在科学哲学的思考上更深刻,特别是对于“甲流”肆虐的2009年,这部小说更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由于作者多次与生物学专家讨论过小说的科学内容,因此该书的科技细节也非常扎实,有很强的现实感。可惜的是,在叙事、情节、语言等方面,小说没有跳出王晋康的原有模式。虽然作者想把迈克尔·克莱顿的风格引入其中,形成一部国际的、声影俱全的、惊险刺激的“科学惊悚小说”,但由于受到作者原有个人风格的限制,小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吴岩:你的这个评价我能够理解。王晋康是中国科幻小说领域中风格性极强的作者,走克莱顿的路,确实有差距。但也不是不可能。从他的创作生涯看,他一直在改进自己的叙事和文字技巧。所以,作为转型作品,《十字》仍然是我们极力向读者推荐的作品。就你的阅读视野而言,还有哪些作品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郭凯:潘海天的《24格每秒天堂》和今何在的《十亿光年》是“无视边界”的新一代幻想作家的探索力作。前者将科幻的“赛博朋克”传统和正在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结合了起来,让主人公在电影的虚拟现实中游历,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小说中不断穿插世界电影史和电影理论,这不但没有降低小说的可读性,反而让整个叙事亦真亦幻,既指向电影世界又指向现实世界,把科幻小说“新奇”和“认知”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后者则是一部“太空歌剧”,在看似简单的星际战争背景下,今何在融进去了太多的东西:从三国到晚清,从历史到现实,从都市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到产生这种体验的社会生活。小说中充满了贴着作者本人标签的、力图挣脱一切束缚的、孤绝的理想主义。

  吴岩:这几年潘海天已经把大部分经历投入了《九州幻想》杂志的编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能抓紧时间创作长篇小说,确实令人钦佩。而且,我觉得他已经从早期的尝试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今何在也是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看他的小说,能感到作者掌握这种内容和形式时的那种自如,也能感到奇幻作家介入科幻时的那种独到的视角。

  郭凯:遗憾的是,多数老作家没有在这一年推出自己的新作。当然,更多不知名的作者,虽然创作出了很好的作品,但却苦于找不到出版途径。姚海军介绍说,刘慈欣、钱莉芳、江波、何夕、景芳等的小说都已经排入了2010年出版计划。看来,2010年将是中国长篇科幻小说爆发的一年。

  吴岩:的确,培养长篇小说新主力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长篇小说创作不够繁荣构成了当前中国科幻发展的一个瓶颈。仅仅靠少数名作家不行,要放眼更多的作家群体。我们从事科幻研究的人,也不能把视野缩在小圈子里,要增加“视觉广度”。《科幻世界》这几年也一直在培养新的作者、倡导新的风格。

  二、短篇风采各异

  郭凯:我觉得刚刚庆祝过创刊30周年的《科幻世界》依然是中国原创科幻的最高平台,在保证故事性的基础上,它的很多作品在风格、语言和思想深度上都有新的探索。如获得银河奖首奖的《扶桑之伤》,作者长铗试图把中国古代科学史和通俗、流行文化相互结合,他的更多尝试还体现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